
彭希龄 口述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沙露 整理 通讯员 加娜
1956年,我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新疆。到新疆后不久,我被分配到地质调查处地质科,负责吐鲁番盆地6个地质队的生产管理。
我们常在没有人烟的地方,做路线地质记录,那既是体力活,也是脑力活。没有地形图,我们要填制图只有采用路线闭合法步测路线。每次上山,几个地质人员都要走三四个小时,沿途很少能见到人。
依奇克里克油田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是新疆石油管理局的老油矿。在维吾尔语里,“依奇克里克”的意思是“野羊沟”,这足以证明那里原来有多荒凉了,但每当我想起在那里度过的激情燃烧的找油岁月,便觉得虽苦犹甜。
在当了两年的地质队队长后,我接受了上级的重托:测量第一条底层剖面横穿依奇克里克背斜的阿依库木齐沟,建立起一系列的地质标准剖面,为今后开展系统的地质综合研究打好资料基础。
我带着一支野外地质队,爬上了一辆装满地质工具的苏制嘎斯越野汽车,向目的地——库车出发。
到了库车大涝坝基地休整后,我们准备开工。从驻地出发,我们的车在公路上行驶了一段后开始转到非常难走的土路行驶。沿着卵石杂布的干河床,我们的车一路颠簸着来到了阿依库木齐沟口,这时,一条汹涌的河阻挡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早日完成地质勘探资料,我果断作出决定,留下部分队员和司机一道开车涉水探索前进,主要成员随着我沿沟徒步向背斜轴部前进。
当我们步入背斜南侧时,那大片的河水却神秘地不见了,又露出干涸的河床乱石。我这才反应过来,原来那条河是一条来自天山的地下暗河,河水流出天山不远即潜入地下成为暗河,而到沟口的砾石层下则又重新流出来了。
当我们粗略踏勘完背斜的两翼剖面时,夕阳已经西下,那辆越野车终于带着剩下的队员,闯过了那段河水淹没的路,赶到了我们所在地和我们会合。大家都辛苦了一天,简单吃了一些干粮后,没有搭帐篷就支起帆布行军床休息了。
为核实南秋里塔克别背斜的构造形态及查实油砂是否存在,我们选择位于新和县以西的包古图克沟进行勘测。在一盘粗绳的协助下,队员们以惊人的毅力翻越了一条条陡崖峭壁,等我们勘探到山顶的时候,已是晚上了。于是,队员们啃着带来的干馍馍夹咸菜,在山顶上住了一夜。
我们队是国内第一支深入阿依库木齐沟进行地质调查的地质队。这次初探阿依库木齐沟的收获是:我们发现了依奇克里克背斜是含油气评价最佳的构造。大家立刻投入钻探,还计划将第一口井的井位就设计在沿阿依库木齐沟东岸的构造顶部。
我们完成了预定的勘测任务,带着所收集的地质资料,告别库车基地返回了乌鲁木齐,这时已是寒风凛冽的冬天了。
1958年,依奇克里克油田的第一口探井在我们队提供的构造轴部开了钻,并于10月9日喷出了轻质工业性油气流。这是塔里木石油勘探史上取得的第一次历史性突破,沉睡了千年的塔里木盆地,由我们这些勇敢的石油人揭开了南疆石油工业的序幕。
依奇克里克油田的发现,被自治区原党委书记宋汉良誉为南疆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为这块里程碑奠基的就是我们这伙年轻的地质队员。

责任编辑:姜蕾 本期编辑:腊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