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1958年,克拉玛依油田掀起钻井进尺“月上千,年上万”比武

2025-04-30  

  新疆石油报通讯员 熊晓丽
  1958年10月6日,石油工业部克拉玛依现场会在友谊馆隆重开幕。来自全国的石油厂矿代表1000多人参加了大会。为促进我国石油工业的腾飞,各地钻井标兵汇聚一堂,交流经验、打擂比武,历时18天。
  当时,到张云清井队参观的代表络绎不绝,其中有张云清的老战友——玉门油矿的王进喜和郭寿发。老友相见分外亲热,从泥浆聊到下钻,从搬家谈到钻杆套管,交流气氛十分热烈。
  10月13日,现场会进入大会发言、经验交流阶段。克拉玛依矿务局局长张文彬首先在大会上发言,他向与会代表全面介绍了克拉玛依矿务局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与经验之后,代表全局职工表示,要向各兄弟单位学习,争取把石油标杆牢牢地竖在天山,立志要把新疆建设成为祖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

1958年,张云清钻井队成为克拉玛依油田第一支实现月进尺上千米的钻井队。(据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此后,在连续几天的大会发言中,各大石油厂矿的代表相继登台讲经验、表决心,让克拉玛依油田的各族职工从中学到了不少好经验,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在大会发言中,玉门油矿王进喜、克拉玛依矿务局张云清、四川油矿聂文海等几个标杆队代表的发言最令人关注:王进喜提出“月进尺破五千,钻井标杆立祁连”;张云清提出“今年最后三个月,再打进尺一万五,人人贯彻总路线,誓保标杆立天山”;聂文海则提出“学新疆、赶新疆、超新疆,定把标杆插上峨眉山”。
  10月23日,石油工业部克拉玛依现场会胜利闭幕,部长余秋里做了大会总结报告。第二天,在友谊馆侧面广场上召开了“万人比武”大会。
  张云清钻井队和王进喜钻井队同台比武打擂,王进喜提出月进尺6000米,张云清就提出月钻进6500米;王进喜提出月进尺7000米,张云清则不甘落后提出月钻进8000米,而王进喜干劲更足提出月钻井进尺9000米。
  后来双方都把指标提到月上1万米、年钻进10万米后,仍在争上下高低。眼看着“钻井双雄”互不相让,克拉玛依矿务局总地质师杜博民激动地一把夺过话筒:“月上一万米,标杆一定插天山。”最后,余秋里说:“你们两人都不要争了,就向‘月上万米、年上10万米’的目标努力吧!”

1960年,1202钻井队员工张同文(右)正在取岩心。该队在1959年登上了钻井年进尺2万米的高峰。(据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他们带的钻井队,成为了当年石油战场的“双子星座”,带动了一波又一波的竞赛高潮,搅起了中国石油会战的滔天巨浪。他们也完成了各自的誓言,将红旗分别插上天山和祁连山。“天山标杆”成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耀眼的一页。
  在钻井月进尺只有1000米左右的时代,这种打擂台、开展劳动竞赛的方式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石油职工的斗志。竞赛开始后,钻井工人采取倒班制,人休钻机不停,极大挖掘了设备的潜力;大家情绪高涨,自愿加班加点,甚至连续工作16个小时不休息,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这样,钻井速度一再刷新、屡创新高。当年,张云清的钻井队年进尺超过2万米,创造全国钻井新纪录。
  1959年国庆节,张云清和王进喜一道,肩并肩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并获得由周总理亲自签发的“劳动英雄”奖牌。

  ■亲历者

石油钻井树旗帜
——记克拉玛依油田钻井月进尺首破千米的1202钻井队队长张云清

  吴淑华 口述 新疆石油报通讯员 熊晓丽 记录整理
  人物名片
  张云清,男,汉族,1925年5月出生于陕西乾县。1948年8月参加革命,195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亲历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57师整建制改编为中国石油工程第一师。他先后参加了玉门油矿、克拉玛依油田、大庆油田、长庆油田建设。1959年获评“全国先进生产者”;1960年获评自治区“先进生产者”。他所带领的钻井队被石油工业部命名为“石油钻井队中的一面旗帜”。

  1952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57师全体官兵再次开赴“为国找油”的新沙场。张云清就是这7741名指战员中的一员。
  1956年5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题为《克拉玛依地区是个很有希望的大油田》的社论。1956年8月,翘首以盼的张云清接到命令,带着全队42名队员,乘坐两辆卡车离开玉门,踏上了支援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的征程。
  1958年3月,张云清在克拉玛依召开的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上立下了“月上千、年上万,坚决赶过玉门关”的誓言。当时还没有哪支钻井队实现过月进尺上千米,作为队长的张云清说干就干,回到井队就立即进行了动员,组织各个钻井班开展“你追我赶”的劳动竞赛。

1958年10月,康世恩同志为张云清(左)佩戴劳模红花。(据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他们吃住在井场,挖潜力找窍门,分秒必争,喊出了“苦干加巧干,月不上千心不甘”的口号。在大家共同的努力和技术作业大队的支持下,到了3月26日,就以110%的速度提前7天完成了月进尺计划。3月31日5时,他们所承钻的1090号井以1277米的月进尺安全完钻,不仅实现了进尺“月上千”,而且刷新了由玉门钻井队创造的月进尺1183米的全国纪录。
  到了4月,按工作进度,张云清井队将要固井4次、搬家1次,这一算下来,只有不到20天的钻井时间,进尺要上千,确实有困难。可张云清下定决心,一定要实现这一目标。
  很快,该队召开全体党员会议,针对“月上千”进行了认真讨论。同时还请班长、生产骨干建言献策,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并提出“四月苦战三十天,上千迎接红五月”的口号,会后全队立即行动起来。队上人手少,工作量大,党支部就提出“革命加拼命,一人要顶三人干”的动员令。队干部以身作则,分别下到各班,同钻工一起搞生产。张云清也没闲着,他与技师轮流上钻台,昼夜不离井场,一边指挥生产一边参加劳动。他们大胆地采用“重压、大泵量、适当钻速”的钻井法,效果显著。
  4月中旬,钻井一大队在1202钻井队召开了现场会,会后大家一致认为,1202钻井队工作秩序好,忙而不乱。参加现场会的人请张云清介绍经验。他说:“我们队能够安全快速钻井,主要是能根据不同的地层,使用不同的钻头;又根据不同的地层和钻头,采取不同的钻压、钻速和泥浆。”
  有人问:“如何保证安全快速钻井呢?”
  张云清回答道:“一是全队职工人人重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人人动脑筋想办法,保安全,争速度,千方百计把生产搞上去;二是全队职工重视机械动力的维护保养。各个班都有明确分工,发现一点小毛病,立刻检修,绝不推到下一班。”
  这次现场会不但教育、启发了参会的各个钻井队,也让1202钻井队干劲更足。4月23日,该队再传捷报:提前7天钻井1008米。这一成绩在整个克拉玛依油田掀起了钻井提速的热潮——
  5月,全局有12个钻井队月进尺过千;6月,月进尺过千的钻井队发展到21个;7月,达到27个;8月,达到44个;9月增加到52个。此后,进尺“月上千”成为普遍进尺水平。
  9月,1202钻井队钻井进尺4310米,石油工业部发来贺电,热烈祝贺他们实现“月上千,年上万”的奋斗目标,称他们“是石油钻井队中的一面红旗”。9月13日,该队被石油工业部命名“钢铁钻井队。”
  1960年2月,已是克拉玛依矿务局钻井处副处长的张云清与5600多名精兵强将一起支援大庆石油大会战。他将1202钻井队交到了马德仁的手里,1202钻井队后来获得石油部授予的“永不卷刃的尖刀”荣誉称号。而张云清从大庆又转战于陕、甘、宁的千沟万壑,最后担任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指挥,他的一生为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瀚海拾贝
  石油钻井是钢铁与岩石的碰撞,是人与荒漠戈壁的搏战。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钻井工人们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压倒一切困难的决心,奋力加快钻井进尺,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比学赶超。
  自1958年3月26日,克拉玛依矿务局钻井一大队张云清钻井队完成钻井进尺1155米、第一个实现了钻井进尺“月上千(米)”的目标后,到同年9月,克拉玛依矿务局钻井处已有五个钻井队实现“月破千(米)”。在钻井工人的努力下,汩汩油流从一个个井台喷涌而出。
  

石油部奖励锦旗

  文物样貌
  锦旗底面为紫红色,纵217厘米,横89.5厘米,挂穗长23.5厘米,“红旗”二字为毛体,除红旗上部外,其余三边有黄色花纹图案。旗面内容为“奖给钻井处满堂红‘月上千’红旗”,落款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 一九五八年九月”字样。
  文物背景
  这面锦旗是1958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奖励给克拉玛依矿务局钻井处五个钻井队“破千米”的满堂红锦旗。

1958年,在克拉玛依矿务局党代会上,给钻井一大队颁发的“千米大队满堂红”锦旗。
  1984年10月10日,这面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锦旗被征集到克拉玛依矿史陈列馆作为展品供公众参观。2011年6月13日,这面锦旗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和自治区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联合鉴定,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入藏克拉玛依矿史陈列馆(现克拉玛依博物馆)内。

“千米大队满堂红”锦旗

  文物样貌
  锦旗为丝棉材质,重320克,纵153厘米,横132厘米,红色丝底上用汉语和维吾尔语两种文字缝制出“奖给钻井一大队,千米大队,满堂红,克拉玛依矿区党政工”黑色字样。
  文物背景
  这面锦旗是1958年,在克拉玛依矿务局党代会上,奖给当年第一个钻井进尺突破千米的大队——钻井一大队张云清钻井队的锦旗。

1958年8月,石油工业部奖给克拉玛依油田钻井处满堂红“月上千”红旗。
  1958年3月1日到26日,张云清钻井队仅用二十多天的时间,完成了钻井进尺1155米,在全国石油大会战中第一个实现了钻井进尺“月上千(米)”的目标,受到了克拉玛依矿务局的表彰奖励。至1962年,1202钻井队总进尺达10万米,石油工业部为其亲授“永不卷刃的尖刀”荣誉称号……
  由于年代久远,自然风化的缘故,这面锦旗的边缘已出现了较大面积的磨损和缺失,但尘封在这面锦旗背后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和石油人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就像这面鲜红的锦旗一样永不褪色。

  编后

能源报国 初心不改

  67年前,张云清与王进喜两位石油先辈在擂台和钻台上你追我赶,从“月进五千米”一路比拼到“年上十万米”,誓把钻井“标杆”插上天山、祁连山。这场比武,看似是几名石油标兵的擂台赛,实际映射出了老一辈石油人能源报国的坚定信念和勇于挑战自我的决心。
  而他们的信念和决心,创造了克拉玛依油田产能建设征途中的第一座高峰——1960年,克拉玛依油田原油产量达16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近三分之一,也让“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新疆油田精神更加熠熠生辉。
  67年过去了,曾经热血澎湃的擂台比武,已经演变成如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劳动竞赛。竞赛不再局限于单纯地比进尺、比产量,已经成为涵盖了技术创新、安全生产、提质增效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比拼。
  然而,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劳动竞赛的形式怎样更迭,新疆油田广大员工能源报国的初心始终未改。“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铮铮誓言如一条纽带,不仅串联起先辈们在艰苦岁月中披荆斩棘的身影,也牵引出当代新疆石油人在新的挑战中奋勇拼搏的动人姿态。他们扛牢“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使命责任,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倾尽全力。
  新时代的新征程中,这条纽带还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疆石油人,以无畏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在全面建设5000万吨现代化综合性能源公司的征程中一路高歌猛进,奋勇向前。
  文图据新疆石油报资料库

责任编辑:姜蕾
本期编辑:方伟秦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