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康蔺(新疆油田公司应急抢险救援中心)
当我的父亲王其荣来到原新疆石油管理局钻井公司四大队的时候,戈壁的风沙猛烈吹打着我稚嫩的小脸,那一年我才3岁。
那是1978年,我的父亲刚刚脱下军装,就毫不犹豫响应国家召唤,将青春交付给脚下陌生而滚烫的土地。作为一名井队司钻,父亲双手紧握刹把,在钻机日夜不息的轰鸣声里,在这片戈壁滩上扎下了根。二十载岁月,井架无言记录下他无数次在霜雪风沙中坚守的身影,唯有那一张张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奖状,默默诉说着一位普通石油员工在平凡岗位上献出的全部赤诚。
1998年,大学毕业的我怀揣热能工程专业知识,如候鸟般循着父亲当年足迹飞回了这座熟悉的油城。在原新疆石油管理局供热公司,我从技术员岗位开始,在锅炉的灼热旁、抢修现场的严寒中不断锤炼。冬夜里抢修管道时蒸腾的白色哈气,凝成了我额角的汗珠与肩头的霜痕。父亲常叮嘱的那句“做事就要踏踏实实”,成为支撑我一步步从技术员走到副主任、主任、党支部书记,直至热力公司应急抢修分公司副经理的基石。
2025年,行近知天命之年,命运却给了我一次归零重启的机会。我转岗来到新疆油田公司应急抢险救援中心七分公司。眼前是全然陌生的锅炉制造与抽油机生产制造车间。面对新领域和广袤无言的戈壁,母亲温煦的叮咛“对人对事要善良、乐观”此时如清泉般注入心田。我重新埋头,像刚毕业的学生一样,从基础学起,记工作笔记。车间里巨大的钢板、轰鸣的铆枪、冰冷的车床,都成了我重认世界的崭新课本。
我开始从头学起,从热注锅炉到抽油机生产制造。我用母亲赋予我的心态和父亲赋予我认真做事的决心做好我每天应该做的事。很快,我的努力付出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认可。
2025年5月,我成为了抽油机车间党支部书记。抽油机工作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决定从员工和现场入手,深入车间一线。此时恰逢卡斯木江和张金喜两位老师傅即将退休,他们一位是老班长、一位是老党员,都在机械加工岗位上坚守了四十多个春秋。我心中萌生出一个朴素心愿:用文字为他们平凡却坚韧的岁月留下印记,算是给两位老师傅留个纪念吧。
连续一周的伏案、拍照、收集素材,我撰写的通讯稿件《坚守方寸钢板 铸写卡斯木江的铆工人生》和《张金喜的四十年机械人生》发表在应急抢险救援中心的网站上。受到好评后,我又为车间唯二的女工写了一篇题为《抽油机车间的“半边天”》的报道。当这些文字悄然出现在应急抢险救援中心网站上时,我未曾料到这些朴素的记录竟能激起涟漪。尤其是我那篇卡斯木江师傅对精度追求到“毫米级”的报道,得到了我所在中心领导的关注。中心新闻宣传负责人专程前来采访,他们重新撰写的《“毫米级”的修行》登上了《中国石油报》。这让更多的人知道新疆油田的机械制造领域还有一批一直为油田默默无闻奉献耕耘的一代人。这一刻,像卡斯木江、张金喜这样曾被巨大钢铁所遮蔽的平凡人物,终于被时代的光芒照彻。
这份意外的回响,如一缕清风,让我收获了同事们的信任和支持。如今,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做年轻车间主任的好搭档、铺路石,为车间的生产保驾护航。当我在车间行走,指尖抚过老师傅们用岁月打磨得光滑锃亮的工具时,仿佛触到了父亲那一代人留在钢铁上的体温与指纹——粗砺之下,是如地火般奔涌不息的信念。
今年正值新疆油田勘探开发七十周年,站在时光的节点回望:父亲用钻头叩问大地,我借文字铭刻微光,我们以各自的方式将生命嵌入油田的命脉之中。
展望未来,我尚余12年光阴可供油田驱驰。12年,恰如钻塔向苍穹发出的又一段邀约。我愿意继续以母亲的乐观向上为壤,以父亲的踏实认真为骨,与同事们并肩作战——当车间内钢铁铿锵,窗外红柳又一年在戈壁风中摇曳生姿,这便是我与父辈共写的、献给油田的不朽情书。我终将如父亲一样,在最后时刻平静卸下肩头责任;但父亲那件褪色工装所承载的滚烫信念,早已化为无形血脉,深深注入了油田苍茫的地层深处,奔流不息。
不久前,在北京上大学的儿子说他准备大学毕业回新疆油田工作,我想这就是传承的力量吧。等儿子毕业的那一天,我会对他说:回来吧,新疆油田欢迎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