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评论|优化营商环境从提升公信力做起

2025-04-25  

●黄富国

  在经济发展的宏大版图中,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关乎市场主体的兴衰、区域经济的活力。公信力作为市场信任的源泉,其价值远胜短期利益堆砌的虚假繁荣,堪称营商环境建设的基石与灵魂。

  公信力的内核在中国传承千年,商鞅徙木立信便是经典印证。新时代背景下,公信力已成为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的核心竞争力,更是推动改革发展的关键基石。企业投资兴业的首要考量是安全感与可预期性,一个具备强大公信力的地区,能让企业坚信合法权益能得到保障,政策承诺必定兑现,从而安心投入资金、技术与人力。这种隐形契约关系,正是区域经济持续繁荣的稳定器。

  提升区域公信力需从三个维度重点发力:

  政务透明与政策稳定并重,夯实企业信心根基。政务透明要求政策制定背景、执行细则全程阳光运行,通过听证会、意见征集等机制消除信息壁垒。政策稳定性则为企业勾勒可预期的发展轨迹,任何政策的制定都需经过充分调研论证,杜绝“朝令夕改”。某地曾因突击调整环保标准导致数十家企业被迫停产搬迁的教训警示我们:政策波动不仅消耗政府信用,更会直接摧毁市场信心。

  执法公正与市场公平并举,维护竞争秩序。消除选择性执法、人情执法现象,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是构建风清气正市场环境的关键。某市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平台,统一执法标准和裁量基准后,企业投诉量下降60%,市场主体同比增长23%的数据证明:唯有坚持法律准绳,才能让企业真正依靠实力而非关系竞争,激发市场创新活力。

  服务效能与监督体系并行,提升治理能力。深化“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改革,将平均审批时限压缩40%以上;建立企业服务专员制度,2023年长三角某开发区通过精准对接解决企业诉求1800余件,营商满意度达98.2%。同时构建“双监督”体系:内部完善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外部开通政企直通车监督平台,某省通过该机制年内纠正不当执法行为127起,挽回企业损失超3亿元。

  维护公信力更需要长效机制保障:建立政策动态评估机制,某自贸区每季度组织第三方机构开展政策实效评估,累计优化47项滞后政策;实施信用修复制度,对非主观失信企业开通纠错通道。数据显示,实施信用修复的地区,企业再投资意愿提升35个百分点。

  公信力建设本质上是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当政务透明度、政策稳定度、执法公正度形成“金三角”支撑,自然会催生要素集聚的“磁场效应”。据世界银行研究,政府信用评级每提升1级,可带动区域投资增长2.3%、GDP增速提高0.6个百分点。这启示我们:锻造公信力绝非权宜之计,而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刘奎
本期编辑:何沐芸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