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不到,毡房拆了,环境美了,客人更多了,多亏听了海菊的劝说。”7月2日,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方家庄村村民杜生宝,看着自家经营的农家乐人头攒动的场景感慨地说。老杜说的“海菊”就是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方家庄村村委会主任海菊。如果说创业之初是为了个人脱贫致富,如今的海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村委会主任,身先示范,带领村民改变着乡村的面貌,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海菊也在为他人的付出中体味着快乐,实现了人生价值。
闯出一条致富之路
村民们都说,海菊胆子大,脑子活,一个农民就敢闯乌鲁木齐。
出生于方家庄村的海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乌鲁木齐市学缝纫、开饭馆,靠一手好厨艺挣到第一桶金。
1997年年底,海菊和丈夫在水西沟某滑雪场附近开起了臊子面馆,夏天又在山上承包了蒙古包接待客人。2003年,方家庄村整体改造,海菊及时转型调整,把面馆搬到方家庄村,开始经营农家乐,成为第一个在方家庄村经营农家乐的村民。随后,海菊积极报名参加村委会组织的烹饪培训班,自费到四川郫县、三亚、北京、云南考察学习农家乐经营的先进经验。并不断对客房、餐厅进行升级改造。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多,海菊经营的农家乐口碑越来越好,每年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30人左右,纯收入达几十万元。
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方家庄村是个多民族聚居村。海菊常年资助本村哈萨克族、回族、汉族等贫困儿童和家庭。从2014年至今,她先后拿出近5万元用于帮助贫困学子和改善残障人士的生活水平。
海菊的员工主要来自水西沟镇周边,有哈萨克族、回族、汉族、维吾尔族。海菊不但管员工吃住,甚至连家庭困难员工马英家的孩子也接来一起生活,并资助孩子在水西沟中学上学。海菊真心诚意培训员工,传授给他们经营农家乐的经验,她出力出钱扶持员工开业的农家乐餐厅就有三家。
海菊自从担任村干部以来,就逐渐将生意火爆的农家乐交给丈夫打理,自己一心扑在为村民服务和为农村妇女创造培训、就业、交流的工作中。
2010年,海菊组织村里的24名妇女远赴内地考察学习农家乐经营,通过考察,使村民既增强了信心,又开拓了眼界,也拓宽了农村妇女的就业渠道。
“方家庄村厨娘模特队不仅让我这个农村妇女走上了T型台,而且也为方家庄村农家乐吸引来了更多的游客。”方家庄村厨娘模特队队员之一、农家乐老板娘穆秀英开心地说。
为了扩大方家庄村农家乐的知名度和娱乐内容,村委会组织成立了方家庄村厨娘模特队,海菊自费前往乌鲁木齐市各模特培训班学习,并邀请专家来方家庄村现场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支由往日围着锅台转的农村妇女组成的模特队,如今成了方家庄村农家乐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改善村民生活环境
今年年初,方家庄村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风貌提升示范村,村委会决定要拆除部分村民的户外毡房、违建彩钢板房。这一决定遭到不少村民的反对。海菊带头拆除自家的5个毡房,深入村民家中宣讲新农村建设风貌提升的意义和发展前景,得到村民的理解支持,最终在限定的拆除时间,方家庄村20余个毡房、6间彩钢板房全部拆除完毕。
早在2010年,海菊就积极参与争取资金,新建成占地260平方米的村委会,并建成了占地800平方米村民活动广场和占地90平方米的活动室,安装健身器材4套,不仅有效地改善了村“两委”办公条件,也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今年,海菊担任村委会主任后,为保持街道整洁,每月组织群众开展一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对道路两旁堆积的垃圾进行了全面清理,从根本上改变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有效解决了垃圾乱堆乱放问题。
方家庄村人均耕地较少,为转移富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海菊主动联系务工单位,为村民创收创造条件,还邀请乌市科协、妇联、餐饮协会等单位负责人到村委会授课、现场指导。同时,起草制定了《方家庄村村规民约》,定标准,定规矩,带动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