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会,是统一思想认识、研究部署工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但不知从何时起,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会议却变了味,成了基层干部“不能承受之重”。有的会议一个接一个,从年初开到年尾;有的会议时间很长,从白天开到黑夜;有的会议主题空泛,讨论内容流于表面;有的会议层级越来越高,动辄要求“一把手”出席;有的会议形式越来越“花哨”,过度包装会议场地和流程,滥用高科技手段……“会海”之困,让一些基层干部深陷其中,无暇深入一线、服务群众。中办、国办不久前公开发布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全文,对会议“开刀”,从会议数量、规模规格、质量效率方面对精简会议作出严格规定,直击痛点,令人振奋。
《若干规定》明确要求“本系统本领域综合性工作会议,原则上每年不超过1次”、“未经同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批准,不得随意召开直达基层的会议(含电视电话、网络视频会议)”、“严控参会人员范围、层级,只安排与会议主题密切相关的单位参加,不搞层层陪会”……这些硬杠杠,如同给“会海”套上了“紧箍咒”,同时也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会议的主要价值在于研究和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落实,而不在于数量、时长和排场。那些可开可不开的会坚决不开、可合并的会坚决合并、能不开的会坚决不开,才是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
“减会”的关键,在于“提质”。《若干规定》强调“提升质量效率”,要求“开短会、讲短话”、“主要负责同志讲话或者会议主报告不超过1小时”、“能采用电视电话、网络视频形式召开的会议,可不集中开会”等,这需要会议组织者必须提前精心准备,聚焦核心议题,提高议事效率。同时,参会人员的发言应言之有物,避免空泛表态;讨论应直奔主题,避免漫无边际。当会议真正回归其本质功能,成为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平台,其价值才能更好体现。
更重要的是,少开会、开短会,是为基层干部松绑,让他们能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基层,充分了解民情、倾听民意、解决民忧。“减会”减掉的是形式主义的负担,增加的是为民服务的效率与担当。

来源:新疆日报
本期编辑:杨艺佩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