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关祥荣
目前,无人超市正成为新零售趋势的代表,它无需营业员值守,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消费者就能轻松完成商品挑选和支付,购物便利性获得了很大提高。
在时代科技浪潮下,大家对于无人超市可能并不感到新奇,但若说到昔日动辄成百上千人大会战的油田生产现场也实现了“无人值守”,你是否会感到惊讶呢?
5月29日,新疆油田公司风城油田作业区重18井区,举目望去,偌大的井场鲜少有人,“看不见脚印的油田”在悄然运行。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祁建宇 摄
随着油田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新疆油田打造出了油气田生产管控“最强大脑”,使“看不见脚印的油田”照进了现实。
万物相连
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主力军”的新疆油田公司,近年来正在全面打造高效低碳绿色智能油田,把能源的饭碗端“牢”、端“好”、端“优”——这是传统能源行业适应社会用能需求转变的自我革新,也是建设能源强国的必经之路。
关于油田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如今已无需赘述,以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首的新兴技术对于每个石油人来说几乎是耳熟能详。
但是,到底何为物联网?它与互联网有着怎样的区别和联系?
新疆油田公司数据公司生产调度指挥大厅工作现场。截至目前,新疆油田井场物联网覆盖率达88%,站场物联网覆盖率达89%。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祁建宇 摄
简单来说,物联网即“万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一个在互联网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展,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的巨大网络。
那么,在油田开发建设中,物联网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它就像一张看不见的网,控制着油田生产各个环节,在油井监控、设备管理、安全生产、数据分析与优化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让更多人依赖先进技术,干“聪明活”,少出力而多出工,实现精准、高效又省钱这一目的。
“C位”出道
新疆油田坐落于准噶尔盆地,纵横千里,勘探开发地域点多、线长、面广,一直面临着勘探开发难、生产管控难、决策指挥难等问题。
为了让油井探得准、采得出,老一辈信息工程专家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油田“装进”计算机里。
1993年到2010年,随着中国第一个数字油田全面建成,油田真的被“装进”了计算机里。
成绩面前,大家又在问:这样就够了吗?
新疆石油人回答:“不,不够,我们还要给油田装上‘眼、手、脑’,实现油田的智能化。”
风城油田作业区稀油注输联合站内,中控室监控工作人员密切关注油气处理动态,并对处理过程进行实时指挥。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祁建宇 摄
于是乎,物联网在智能油田中“C位”出道。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新疆油田公司研究了国内外20余家油田、40余家企业的技术资料,实地调研了7家单位,找出了一条既能保证质量又能降低建设成本的路子,确定了低成本油气生产物联网新型建设思路,实现单井建设成本降幅超60%。
在随后两年的试点实验及推广建设中,大家把油区当成了家,为两万多口油井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实现了自动感知,生产设备状态在生产指挥中心集中管理。
“替”出效率
今年,“互联网嘴替”一词爆火,特指在互联网上代替自己说出心里话的现象。自从油田物联网应用以来,石油工人则有了自己的“眼替”“手替”“脑替”。
以前人工巡检时,一人至多分管7口井,而现在,地上有“摄像头”、天上有无人机,“机械眼”代替“肉眼”后,一人就能监管一整个生产片区;智能系统的综合运用,使井口实现了远程起停、定时起抽,井内的“智能手”取代了“人工手”;“智能脑”替代“人脑”后,“经验处理”变成“智能分析”,效率在升,而成本在降。
风城油田作业区生产智能运营中心物联网进行实时数据分析,通过智能脑代替人脑的方式实现降本增效。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祁建宇 摄
以风城油田作业区稠油开采为例,注汽时机至关重要,早则造成浪费,晚则耽误生产。在应用“稠油吞吐智能分析模块”后,注汽时机改人工预估为智能分析,自此便可时时确保稠油最佳注汽时机、最优注汽组合和最好运行状态,一年可节约成本上千万元。
如今,新疆油田借助物联网技术,已将3万多口油气水井的实时生产数据和控制指令汇集到生产指挥中心,实现生产状态实时掌握,生产设备集中操控。
截至目前,新疆油田油气生产井场物联网覆盖率达88%,站场物联网覆盖率达89%,重构了“无人值守、监控指挥、按需巡检”的油气生产管理新模式,管理方式由“人工判断+经验分析”向“自动报警+智能分析”转变,生产指挥效率提高了35%,异常处理由“实时报警、事后处置”向“事前预警、事中控制”转变,故障处置率提高了75%。
准噶尔盆地纵横千里,举目望去,偌大的油水井生产现场鲜少有人,只有数据信息在广袤的戈壁上不间断地传播,“看不见脚印的油田”在悄然运作,监测人员远在“天边”,生产指挥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