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评论 | 从点滴做起,让节俭成为习惯

2025-07-08  

•刘奎

  近日,克拉玛依发出《践行勤俭节约生活方式倡议书》,号召广大市民“从一餐一饭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让节俭成为习惯、让节约融入生活”。

  在物质生活极大改善的今天,为何仍需重提“节约”?

  节约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份尊重。每一粒粮食,从田间地头到我们的餐桌,都凝结着农人的汗水、运输的辛劳、水土的滋养。尤其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粮食安全挑战增多的背景下,节约是对劳动成果的尊重,是对有限资源(特别是克拉玛依宝贵的水资源)的珍视。

  节约是一种精神,更是一份传承。回望创业之初,我们的父辈“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拓荒。住地窝子,喝苦碱水,口粮定量,吃饱已是奢望。老一辈人常忆起,为赶工期,干粮就凉水就是一餐,桌上掉粒米都要捡起吃掉。那种在匮乏中磨砺出的、对粮食近乎本能的珍惜,是生存的智慧,更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品格——“宁可自己多吃苦,不让国家多费一粒粮”。正是这种精打细算、艰苦奋斗的“老石油”精神,支撑他们在荒原上建起石油城。节俭,是克拉玛依的宝贵精神财富。

  节约是一种感恩,更是一份责任。克拉玛依依托石油工业,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温饱早已不是问题。超市琳琅满目,餐馆美食飘香。然而,物质的普遍改善,不等于浪费的合理性。在我们城市里,仍有低收入家庭、孤寡老人、外来务工者需要精打细算过日子;放眼全国,部分农村和落后地区,人们仍在为生计奔忙。我们餐桌的随意丢弃,可能是他人眼中的丰盛。克拉玛依作为国家支持下成长的城市,在享受发展成果时,更应心怀感恩,体察现实。传承节约,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现实的清醒认知,更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朴素关怀与社会责任。

  新时代的克拉玛依人如何传承这份基因,赋予节俭新内涵?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将节约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家庭餐桌讲智慧。践行“光盘”:按需备菜,吃多少盛多少,碗中不留粒米。剩菜巧处理,学习老一辈“物尽其用”的烹饪智慧。从小教导孩子“粒粒皆辛苦”,身教胜于言传。

  外出就餐要实在。热情不等于铺张。点菜量力而行,善用“小份菜”“半份菜”,点得“刚刚好”才是真本事。吃不完?打包是美德,拒绝“面子剩宴”。外卖不盲目凑单,按需购买。

  单位食堂作表率。机关、学校、企业食堂要优化管理:提供小份选择,打饭灵活掌握份量,倡导“吃多少打多少”。可设置“浪费提示”,直观触动节约意识。

  社区邻里共行动。社区可推广“厨余变宝”“旧物改造”等实用活动。学校要加强实践教育:参观农场体验耕种辛劳,开展“午餐零浪费”挑战,让节约种子在下一代心中生根。

  传承节约美德,贵在持之以恒。从珍惜一餐一饭开始,让节俭成为油城人内化于心的习惯,融入城市文明的肌理。当“够吃就好”“打包光荣”“物尽其用”蔚然成风,我们守护的不仅是粮食,更是这座城市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根脉,是对先辈的告慰,也是对未来的承诺。

责任编辑:刘奎
本期编辑:腊洁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