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王金 阿里甫江•卡德尔 在克拉玛依,崔奇的名字被许多人熟知:他既是母亲病床前24小时在线的“家庭医生”,也是从初级工“逆袭”成高级技师的技术能手。

今年3月,崔奇在家照顾卧病在床的母亲。(图片由本人提供)
在他身上,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与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交相辉映,他也因此在2023年荣获“典范克拉玛依人”称号。
以爱为盾
守护母亲健康平安
1993年,崔奇的母亲被确诊为结肠癌、肝硬化晚期,医生坦言:“这种情况,三到五年存活率几乎为零。”
面对“生死判决”,崔奇瞬间红了眼眶。从此,他的生活重心便转向母亲。
母亲第一次进抢救室的场景,成为他刻骨铭心的痛。2003年,母亲的病情突然恶化,大口吐血。那一天,他不眠不休,在网络搜索和电话咨询中疯狂地寻找希望。不懂医学术语,他就逐字查医学材料;看不懂化验单,他就对着网上的指标表反复比对。
如今,崔奇的手机里存满医学笔记,家中书柜摆满《肿瘤护理学》《临床营养学》等专业书籍。他不仅能精准解读肝功能、血常规等百余项指标,还能根据母亲的身体状态调整饮食方案。
有一次,主治医生发现崔奇能够条理清晰地分析用药利弊,忍不住问:“你是学医的吧?”
正所谓“久病成医”,日复一日的坚守里,他虽不是医生,却比许多专业医护更懂母亲的身体,把母亲从死亡线上一次次拽回。
肝昏迷是母亲病情最凶险的“定时炸弹”。为此,崔奇自创了一套“算术预警法”:通过询问母亲简单的算术题答案,观察她的逻辑反应,一旦发现不对劲,便立即开始灌肠急救。
20多年来,崔奇家中的灌肠设备始终保持备用状态,从设备安装到药液配比,他都精准把控,硬是将这个需要专业医护操作的抢救流程,变成了家庭护理的“常规动作”。
为了给母亲补充营养,崔奇的工资多半都花在了买药上。同事李勇回忆说:“当时他的工资只有1200块,也就能买两三瓶白蛋白,可他从未犹豫过。”有人算过账,20多年的坚持,崔奇仅药费就花费近百万元,但他毫不吝惜:“只要母亲活着,每一分付出都值得。”
在照顾母亲这件事上,崔奇从不是孤军奋战——女儿从小跟着爸爸学习照顾奶奶,喂饭、按摩、陪奶奶聊天,样样熟练,“爸爸一直是我和弟弟的榜样,以后我们也会像这样照顾他和妈妈。”
以梦为马
驰往更广阔的人生
在医院和家庭之间连轴转的日子里,崔奇还有另一个身份:市机关后勤服务中心高级技师。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他用13年时间完成了职业上的“逆袭”,而这一切的起点,同样是为了母亲。
2008年,听说按照相关政策,在技能大赛获奖就能从初级工直接晋升技师、月工资涨2000元,崔奇眼睛一亮:“这样就能多买好几瓶白蛋白,让母亲多一份保障。”
白天照顾母亲,夜晚挑灯刷题,周末泡在车间练实操……两个月后,他带着黑眼圈站上全疆技能竞赛的赛场,一举拿下技师资格。
尝到知识的甜头后,崔奇的学习劲头一发不可收。别人下班后休闲娱乐,他在车间研究设备维修技术,车辆部件结构、参数;别人抱怨技能考试太难,他把电路图和操作手册编成顺口溜熟记于心。
“一开始,我是为了母亲学,后来发现,学习能让我看到更广阔的天地。”2017年,他成为单位最年轻的高级技师,并在自治区级技能大赛中获奖,成为了公认的“技术大拿”。
2019年,崔奇转战党建领域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单位党支部连续两年获得“颂党恩·传家风”精品主题党日评比活动大奖,多次荣获市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在女儿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很忙”:早上7时起床给奶奶做早餐,上班路上研读技术资料,深夜还要复盘当天工作和护理的细节。而这种“忙”,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女儿说:“我以后也要成为像爸爸那样能扛事、能成事的人。”
今年是自治区成立70周年、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70周年。崔奇说:“70年风雨兼程,油田的奋斗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是这片土地教会我,爱与责任是生命的底色,拼搏与奉献是青春的注脚。祝愿克拉玛依在新时代续写更多辉煌,让石油精神代代相传,让这座充满温情与力量的城市永远闪耀光芒。”

责任编辑:武海丽 本期编辑:腊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