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沪克同心筑健康 医疗援疆谱新篇——上海医疗援克工作综述

2025-05-03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阿迪娜·阿不来提
  2024年深冬,自治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医院(市中心医院)手术室内,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高难度脑肿瘤切除术正在进行。主刀医生——上海援克专家、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叶晶亮带领我市医生,为患者梁女士实施紧急开颅手术。手术成功结束后,守候在手术室外的患者家属热泪盈眶地说:“没想到在克拉玛依就能得到上海专家的救治!”
  这一幕,正是上海医疗援克十年来的缩影。自2015年上海市对口支援克拉玛依市以来,来自上海市的39名医疗人才(其中来自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8人、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7人、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2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人、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1人)和2名医疗干部坚持“援克不做客,援疆做干将”的目标宗旨,怀揣医者仁心,将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到克拉玛依,助力我市打造自治区区域医疗高地。这些专家不仅为患者解除了病痛,更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本土医疗团队。他们将上海的经验与克拉玛依的实际相结合,推动我市医疗体系不断完善,书写了无数动人的生命故事。
  十年来,在上海援克专家的倾力帮扶下,自治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医院(市中心医院)通过临床中心标准化建设,在临床实践、治疗地方疑难杂症及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院神经外科、妇产科、麻醉科、耳鼻喉科、泌尿外科、普外科、血液肿瘤科、心血管内科、儿科、全科医学等诊疗水平及手术能力全方位提升。
  十年来,沪克两地的医疗合作既搭建了技术交流的重要桥梁,也为北疆地区健康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双方的合作不仅使克拉玛依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增强了群众就医获得感,还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埠患者前来就诊。

技术破冰:填补区域医疗空白

  “在这封信里,我和孩子爸爸用最真挚的心意向您和医疗团队表达感激之情……”2024年8月1日,一封来自大连的感谢信跨越4000多公里,送到了自治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医院(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手中。无独有偶,1个月后,一封来自塔城的感谢信再一次温暖了医护人员的心。两封感谢信见证医患情,成为援疆成效的生动注脚。
  2021年,一则消息让无数不孕不育家庭重燃希望——自治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医院(市中心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建立。这背后,是上海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专家团队的艰辛付出。
  好口碑建立在过硬的医疗技术之上。如今,该中心已帮助600多对夫妇圆了父母梦,成为北疆地区重要的生殖医学中心。
  而这只是上海援克医疗填补我市医疗技术空白的一个缩影。十年来,上海专家累计开展新技术53项,完成高难度手术2391台。他们帮助自治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医院(市中心医院)创建妇科、骨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4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协助该医院建立了国家级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心衰中心、房颤中心和创伤中心5大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实现多个“首例”的突破。上海援疆医疗人才的加入,使得我市医疗技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曾经需要远赴乌鲁木齐甚至疆外就医的患者,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医疗援疆:民生工程温暖人心

  2023年冬天,上海援疆医生在克拉玛依区小拐乡开展义诊时,遇到一位患有严重关节炎的老人。老人因病常年卧床,行动困难,只能勉强靠止痛药缓解病痛。上海援克医疗队专家们仔细为老人做了检查,并为老人制订了系统的康复方案,定期上门随访,手把手教老人做关节功能训练。当老人第一次凭借自己的力量走到院子里晒太阳时,他紧紧握住医生的手,激动地说:“上海的医生亚克西!共产党亚克西!”
  作为对口援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援疆是增进受援地群众福祉的民生工程。自上海对口支援克拉玛依以来,一批批医疗专家带着党的嘱托和上海人民的深情厚谊,扎根克拉玛依,深入到农村和牧区,用实际行动把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诠释着“沪克情深”。
  2020年7月17日,“上海援疆专家医疗巡诊点”在小拐乡卫生院挂牌,常态化落实健康乡村建设、分级诊疗、医疗惠民等相关工作。十年来,上海医疗援克工作形成了“巡回义诊+专科联盟+柔性援疆”的长效机制。上海援克医疗队不仅定期深入街道社区开展健康义诊,更不畏艰辛地前往偏远乡镇送医送药。乌尔禾区牧民定居点、百里油区等处都留下了上海医生们的身影,他们累计接诊基层患者5000余人次。
  同时,上海援克医疗队坚持“临床与科普并重”的理念,创新开展“相约星期六”上海名医大讲堂活动,共开展讲座80余期,惠及群众超2万人次,真正把健康知识播撒在油城大地。从高血压的预防到母婴保健,从急救技能到慢性病管理,讲座中实用的健康知识正在改变着油城人民的健康观念和生活习惯,实现了“小病就近治,大病不出市”的就医新格局。

造血赋能:培养本地医疗队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上海援克医疗队十年如一日坚守的信条。他们深知,真正的帮扶不仅是技术的输入,更是人才的培养。于是,一场从“输血”到“造血”的医疗人才培育工程在克拉玛依全面展开。通过师带徒、“请进来+走出去”、云端课堂等创新模式,上海援克医疗队为克拉玛依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骨干队伍,让先进医疗技术在油城扎根。
  “以前,遇到复杂病例,我们只能往乌鲁木齐或疆外转诊,现在,复杂病例也可以在本地治疗了。”自治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医院(市中心医院)血液肿瘤科医生孜莱克·加恒努尔感慨道。她的成长,得益于上海援克专家吴昊的“一对一”带教。
  2021年,上海援克医疗队升级“师带徒”机制,推出“师带徒2.0”模式——每位援疆专家签约2至3名本地骨干医生,为其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进行从理论授课到手术实操的全程指导。
  2023年,孜莱克·加恒努尔与吴昊结为师徒,吴昊每周带她进行教学查房,与她讨论病例。两年间,孜莱克·加恒努尔从刚开始对病理分型把握不准,到现在能独立完成晚期肿瘤患者的综合治疗,从一名普通住院医师成长为科室骨干。
  像这样的师徒组合,十年来共有100余对。通过“每周1至2次大查房+每月1次专业讲座”的严格带教,青年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医院多个学科已具备较强的自主诊疗能力,上海援克医疗队帮助克拉玛依培养出一批技术过硬的医疗人才。
  十年耕耘,硕果累累。从“手把手教”到“放手去干”,从“技术输入”到“自主创新”,上海援克医疗队用智慧与汗水,让克拉玛依拥有了本土化的高水平医疗队伍。如今,油城的医生们正接过接力棒,将这份医者仁心传递下去,让更多边疆百姓受益。

沪克同心:共绘健康丝路新图景

  从“专家坐诊”到“体系革新”,上海经验在克拉玛依碰撞出了火花,这不是简单地照搬流程,而是真正做到了助力我市建立规范化诊疗框架,让每个环节都有“上海标准”的影子。
  在公共卫生领域,“沪克同心·健康丝路”计划成效显著。上海疾控专家帮助克拉玛依建立完善的疾病防控体系,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资源延伸等形式,全面提升我市疾病防控能力,助力打造西北地区公共卫生安全屏障。
  与此同时,上海援克医疗管理干部充分发挥上海先进的医疗卫生管理经验优势,助力我市获评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全国第三批安宁疗护试点市、全国生育友好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另外,上海援克医疗队充分利用上海市优质医疗资源,穿针引线促进自治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医院(市中心医院)多个学科专业与上海同济医院优势学科结对,先后成立麻醉专业、内分泌专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等学科联盟,通过专科联盟远程医学会诊平台,利用“互联网+医疗”信息化、“线下引才+线上讨论”等多种手段融合沪克两地医疗资源,助力该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后方的支持,一直是前方的动力。
  从黄浦江到黑油山,医疗援克的故事充满温度。上海援克医疗队入疆以来,不断深化拓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模式,推动援疆医疗人才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从街道到社区、从乡镇到村庄,优质医疗资源从上海引入克拉玛依,沪克携手,怀医者仁心、用先进仁术,为油城乃至北疆各族群众创造更多更好的健康福祉。
  从手术台上的技术传授到屏幕里的数据流动,从疑难病例的攻坚克难到健康管理的细水长流,上海援克医疗队正以信息化为笔,描绘健康克拉玛依的新图景。当5G信号穿越天山南北、当医疗数据在云端交汇,沪克两地的医者用智慧与仁心,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生命之花。正如一位受益患者所说:“上海专家虽然远在千里之外,但他们带来的技术永远留在了我们身边。”
  山海相连,沪克同心。上海援克专家全力助推克拉玛依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守护着油城百姓的生命健康。

责任编辑:景璐
本期编辑:何沐芸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