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评论|让教育评价回归成长本真

2025-04-09  


 ●陈晓丹

  教育评价不应只是筛选工具,而应成为助力学生全面成长的“导航仪”;教育的目标不是制造“高分机器”,而是培养完整的人。市第九小学实施的“行知银行”荣誉存折评价机制,表面上看是一种创新的激励手段,但真正价值在于让教育评价聚焦于“人”的发展,而非简单的分数或奖惩。
  过去,教育评价体系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导致许多孩子在单一赛道上疲于奔命,而那些在艺术、体育、劳动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却难以获得同等认可。
  “十四五”期间,克拉玛依市以“创办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为引领,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各校不断探索多元评价方式,促使评价内容超越对智育的单一关注,实现“五育”并举的综合评价。“行知银行”荣誉存折评价机制将“健康运动”“艺术修养”“劳动实践”等方面纳入评价维度,正是对此的生动体现。
  传统评价方式往往滞后且静态,学生直到考试或评优时才知道自己“行不行”,而成长本就是点滴积累的过程,“行知银行”评价机制强调“即时反馈”而非“一次定论”,让成长过程可视化,学生每天的努力都能被看见、被记录,学生们不仅能够在日常活动中即时了解自己的表现,还能在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行为。老师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分析学生个体差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这一机制还促进了家校共育的深度融合,家长通过参与“行知章”的积累,得以用更立体的视角观察孩子的成长。
  当然,任何评价机制都需警惕形式化风险。如果“积章”最终演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分数竞赛”,或使学生将兑换奖励当做主要内驱力,那么其育人价值仍可能被消解。“行知银行”火热的背后,仍有值得学校深思的问题——如何建立更科学的积章量化标准以避免功利倾向?怎样平衡对学生的即时激励与长期素养培养?
  只有真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让每个孩子感受到“我被看见”“我在成长”。好的教育评价不应是冷冰冰的分数杠杆,而是可以记录生命拔节的声音,应如阳光雨露,滋养每一株幼苗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唯有回归“育人”本位,教育才能真正照亮孩子的未来。

责任编辑:陈晓丹
本期编辑:杨艺佩杉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