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伊始,缺水问题就开始困扰着克拉玛依人。
1956年,克拉玛依油田“撒大网、捞大鱼”,勘探全面铺开,各路人马纷纷奔向克拉玛依。人来了,马到了,钻机开钻了,可水的问题咋解决?
当时的黑油山油田附近,一无河,二无湖,三无泉,人们只能四处找水。
生产生活水奇缺
当时的钻探处副处长马骥祥带着几个人,找啊找,好不容易在小拐军垦农场找到了水。
水源找到了,可拉水的车奇缺,拉一趟水,来回140多公里,由于路况差,拉水车一天只能跑一趟。为保证生产用水,人们的生活用水被压到了最低限度:每人每天一盆水,一顿饭一勺水。
清水实在太珍贵,当时的克拉玛依矿务局奖励先进生产工作者时,发的奖品往往还搭上一壶清水。
随着一口口探井的开钻,会战的人越来越多,拉水司机分成两班,昼夜不停地去小拐拉水。尽管司机们为拉水付出了巨大努力,但还是保证不了用水的需要。为此,人们想尽了办法。冬天,大家挥镐抡锨,破冰融雪,保证井队开钻;夏天,大家克制自己,节约用水,保证钻机钻进。
有一次,井队断水了,柴油机越来越烫,眼看就要停机了,一名工人灵机一动,将自己的饮用水加进了柴油机水箱,其他的人一见,也纷纷效仿。终于,拉水车驶进了井场,大家挥舞着水壶,热烈欢呼。
奋战寒冬引水来
为解决缺水问题,克拉玛依矿务局党委决定,从中拐苇湖把玛纳斯河水引到克拉玛依。
1956年9月24日,输水工程破土动工。不久,隆冬季节到了。大雪覆盖戈壁,寒风似刀,地坚如铁。40多公里长的输水管线,经过400多名石油职工一镐一白点、一镐一火星地挖了4个多月,终于按时完工。
此时,40公里外的中拐苇湖边上,30多名转业军人守着水站,看着清澈的河水通过水泵、通过管线欢快地流向克拉玛依。1956年10月,矿务局领导秦峰将这30多名战士派往中拐苇湖,负责建水站,从源头上确保克拉玛依安全用水。
水站动工时,已到了天寒地冻的11月。30多名战士没日没夜地干,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挖好了抽水池。接着,他们又人拉肩扛地安装好了抽水泵,确保了春节前克拉玛依用上了清澈的玛纳斯河水。
艰苦创业中拐站
水通了,他们却留下了,一留就是6个春秋。
1958年以后,由于玛纳斯河上游修了水库,中拐的水量越来越少,直接威胁着克拉玛依的生产、生活用水,特别是每年开春之际,水源更是紧张。为保证克拉玛依用水,朱敬奎与大家集思广益,最终决定每年春季在湖中堵坝截流,引水于泵房周围。
克拉玛依的早春寒气逼人,但他们在数十平方公里的苇湖内,踩着一丛丛带着冰凌的苇桩,筑起一道道拦水的堤坎,挖出一条条涓涓溪流,引向泵房周围。因踏冰踩苇桩,他们的脚被划出了一道道血口子;因长久滚爬于湖中,他们一天到晚满身泥水,衣服总是褴褛不堪。
正是因为有了这群舍生忘死、为水奋斗的转业军人,中拐水站没有因湖水减少而断水一天。
1961年,为表彰他们的突出贡献,克拉玛依矿务局党委召开大会,授予他们一面“艰苦创业中拐站”的锦旗。
(摘自《克拉玛依演义》,本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