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本日记
《杨公瑾日记》使用年代为1950年至1960年,日记共有5本。尺寸分别为:长13.5厘米,宽9.5厘米,重80克;长14.4厘米,宽10厘米,重140克;长13.6厘米,宽9.8厘米,重120克; 长18厘米,宽13厘米,重120克;长14.2厘米,宽10厘米,重440克。5本日记本均为长方形,质地为纸或漆布,封皮颜色分别为深蓝色、紫红色、墨绿色,封面上方分别印有“成功日记”“学习日记”“为人民服务”“工人和农民”字样。

第一代石油人杨公瑾的日记。
1956年4月,34岁的杨公瑾来到新疆。杨公瑾是浙江诸暨人,出生于1921年12月4日。到克拉玛依后,他被分配在新疆石油管理局运输处工作,先后担任车间主任、材料副股长。1975年12月,他又被调入新疆石油管理局机械厂工作,先后在机械厂库房、供应科、劳动服务公司工作,分别担任主任、副科长等职务。期间,他于1962年荣立记功一次;1981年荣立三等功一次。
杨公瑾有写日记的习惯,工作中遇到的点点滴滴,都会记录在自己的日记本里。这一习惯一坚持就是几十年,一直到他1984年6月光荣退休。
从杨公瑾那里征集到的5本日记里,详细记录了他本人在克拉玛依油田建设初期的工作、学习细节和数据,同时,也记载了克拉玛依油田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发展情况。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和自治区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联合鉴定组鉴定,确认为一级文物。
1件背心
“宝鸡支援新疆”职工穿的背心,使用年代为1956年10月。背心是全棉质地,尺寸为:纵100厘米,横60厘米,重56克。这是一件二道背心,白底红字,背心正面有红色黑变体“石油”二字,下方是红色行草“宝鸡—新疆”字样,中间有红色齿轮图案,背面有红色印刷体“22”字样。

“宝鸡支援新疆” 职工的背心。
1956年,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267名宝鸡市石油工业部第一机械厂的技师从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建设的先锋队。同年10月,267名石油工业部第一机械厂的干部、职工身穿印有“宝鸡—新疆”字样的背心,从陕西宝鸡千里迢迢奔赴克拉玛依,支援油田勘探开发建设。
这件被穿得大洞连小洞的背心已经破旧不堪,但主人一直舍不得丢弃,始终保留着。此件物品是由克拉玛依机械制造总公司无偿捐赠的物品之一,目前仅存一件。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和自治区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联合鉴定组鉴定,确认为一级文物。

责任编辑:姜蕾 本期编辑:吕梦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