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唐晓芳
1955年10月29日,黑油山一号井喷油。1956年4月,克拉玛依石油会战拉开大幕。同年5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报道《迅速支援克拉玛依油区》,指出“大量器材堆积在国境线口岸上,不能及时运到工地……开发新油田,单靠新疆石油公司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有全国的支援”。5月23日,《人民日报》再发社论《加速发展石油工业和石油勘探工作》,呼吁“全国更多部门进行配合”。

1959年10月的克拉玛依,这是在戈壁荒滩上建立起的城市雏形。(本报资料图)
国务院迅速组织13个部委支援克拉玛依,全国16个省市区的35个城市的工厂、企业为克拉玛依生产各种急需的设备,同时从苏联、民主德国、罗马尼亚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口大批油田急需的钻探设备和器材,也源源不断运往克拉玛依。
同时,自治区党委指示,全疆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和全疆人民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当时,自治区迅速成立了人民委员会专门工作组,从各单位抽调了534辆汽车支援探区运输。
1956年9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支援克拉玛依和柴达木油区》,从交通运输、机械修理、通讯联络、房屋建设、医疗保健、主副食品及日用百货等6个方面提出支援克拉玛依油区的具体内容,“要求各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在“全国支援克拉玛依”的号召下,1956年至1957年,自治区交通厅运输局先后派出623辆汽车,承担修筑独克公路沙石料运输和克拉玛依油田物资的长途运输,共完成货运量35万吨,货物周转量5000吨任务。
石油工业部也迅速调集大批力量,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建设,石油部运输公司第一运输大队进驻独山子,第三运输大队进驻乌鲁木齐,担负起克拉玛依油田物资和油品运输任务。延长油矿、玉门油田、四川石油管理局抽调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参加克拉玛依油田建设。
中央军委也对新疆石油工业尤其是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建设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持。1956年6月,第一支来克拉玛依参加石油工业建设的转业部队——北京军区组建的“石油钻探团”到达克拉玛依矿区;1958年8月底,1700名从朝鲜归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295部队转业官兵分赴独山子和克拉玛依;1958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511医院全体医护人员五百余人整建制来到新疆,11月,其中的304人赴克拉玛依支援油田开发建设,他们都成为了克拉玛依职工医院的骨干。

如今的克拉玛依城区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李浩然 摄
中央领导和石油部、自治区领导的关怀及来自全国的各项援助,极大地鼓舞了克拉玛依石油工人,加快了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的建设。按照“工农结合、城乡接合、方便生产、便于生活”城市建设方针,在克拉玛依油田创业者及来自石油部、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全国各地各路建设大军的努力下,一座欣欣向荣、轮廓初现的石油城拔地而起。

责任编辑:姜蕾 本期编辑:吕梦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