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璐
让钻头钻进地球表面下10910米需要怎样的力量?
2月20日,中国石油深地塔科1井以“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垂深井”的姿态给出了答案:不仅需要尖端科技的硬核支撑,更需要精神能量的持续燃烧。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科技创新与精神传承的“双螺旋”式突破,为中国深地探索史掀开了新的篇章。
回顾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人拉肩扛”的创业精神曾助力克拉玛依油田、大庆油田的诞生。如今,深地塔科1井的胜利完钻,让我们见证了传统石油精神在新时代的发展与传承。
精神力量的层次,标定着科技创新的尺度。在深地塔科1井的钻进过程中,中油测井补偿中子测井主要研发人王虎为了找出测量误差,将苦干实干转化为在不下10口井中反复验证,最终通过两个多月不断试错,在1.8万个海量数据中找到了答案;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项目组为了给钻机装上“大脑”,将“三老四严”升华为控制万米级钻机管柱自动化装备运动状态的毫米级精度。
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精神复刻,而是以科技为载体的创造性转化——当各油田钻井参数的实时传输系统取代了手写记录本,当独山子石化公司的智能机器人从工人手中接过了巡检工作的“接力棒”,石油精神在数字时代找到了新的支点。
科技突破的维度,丈量着精神力量的广度。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的情况下,深地塔科1井钻杆研发团队尝试了30多种方案,破解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使研发的高强度钻杆整体抗拉能力达到942吨,相当于12架波音737飞机起飞重量的总和,这意味着前期的努力不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而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当代表达。
当深地塔科1井的每一米钻进都有科技攻关的支撑,我们既能看到科技智慧的闪耀,更能感受到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数字化时代的重生。
这场“向地球深部进军”的战役,揭示了现代科技攻坚的深层逻辑,越是尖端领域,越需要精神力量的持续赋能。就像塔里木油田联合中国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经过上百次配方调整和上千次体系试验,研发出了抗温220℃井筒工作液,其间的每一次失败都在锤炼科研的韧性。这种科技与精神的“双螺旋”式形态,在深地塔科1井这项超级工程中展现得尤为突出——自动化钻机每向地心挺进一米,都在拓展着人类认知的边界,也在重塑着攻坚克难的精神范式。
深地塔科1井的胜利具有双重启示:既证明了中国在深地探测领域的技术实力,又展示了精神传承与科技创新融合产生的乘数效应。当“深空”“深海”“深地”解锁了中国科技新深度,新疆油田应当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重大科技的突破就是一项精神力量与科学探索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它用科技之矛书写着新时代的石油精神——用智能钻机挺进地壳,用精神力量熔铸脊梁。在科技与精神的共振中,才能打开认识地球、开发资源、超越自我的新维度。

责任编辑:屈斌 本期编辑:何沐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