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评论|“万米时代”,自主创新 是深地钻探的“密钥”

2025-03-05  

●姜蕾

  通过新闻报道听到来自深地塔科1井超万米地下传来的声音时,那有节奏的宛如远古吟唱的地底之音令人心生震颤,与此同时,也不由让人感慨我国工程技术进步之快、钻探实力之强(详见本报2月26日14版相关报道)。而就在去年年底,新疆油田清北1井也以9056米的完钻深度,成为准噶尔盆地第一深井。

  很多人为此会问,为什么要花大力气钻探这么深的井?

  在笔者看来,深地钻探,与其说是为了创造那些令人瞩目的世界纪录,不如说是为了让国家能源安全更有底气。

  众所周知,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能源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资料显示,我国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量高达671亿吨油当量,占全国油气资源总量的34%,这一占比不容小觑。目前,我国深层油气资源的探明率不足10%,这意味着大部分的深层油气资源仍深埋地下,等待我们去勘探和开发。

  就像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平亚在去年新疆油田举办的准噶尔盆地天然气开发技术研讨会上所说,“从地上纵深向下,直抵万米找油,是新疆地区加快油气勘探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新疆油田、塔里木油田接连部署了多口8000米以上的超深井,就是为了将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内储量丰富的超深油气资源开采出来。

  而深地塔科1井、清北1井等超深井的成功钻探,为塔里木油田和新疆油田的勘探开发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支撑,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向地球深部要资源的信心。能够给这份信心提供现实支撑的,则是我们近年来在深地钻探方面不断大踏步前进的自主创新工程技术成果。

  从工程设备看,深地塔科1井的钻探中,我国自主研发的诸多装备大显身手:由宝石机械公司研发生产的全球首台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不仅成功解决了超深井深、超高泵压、超大负荷的钻井工程难题,还因其配备的自动化系统,让钻井人员对钻机操作变得更加智能、安全、高效;由我国新研发的超高强度高韧套管不仅在钢级等关键性能表现优异,还稳稳地承受住了地下220℃以上的高温;还有高强度金属密封取芯工具,抗高温、高压的测井和随钻测量仪器等一大批国产工程利器,均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装备的实力。

  从钻探技术来看,面对地下万米的高温、高压、高载荷等恶劣条件,地质科研人员通过地层精细化描述,逐层对地层岩性开展预测分析,提前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工程技术人员则在500多天的钻探周期中,始终以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一段一策”敲定钻井工具组合和工程技术对策,根据井下传来的地质数据,在钻进中调整钻头类型、钻进参数、钻井液配方等,即使在钻探接近万米时发生了钻具断裂,工程技术人员依旧能凭借专业的判断和先进的工艺技术成功解决难题,最终穿越12套复杂地层,直达目的层。

  这些技术成果为新疆油田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例如,准噶尔盆地的深地勘探同样面临高温高压、地层复杂等难题,新疆油田在准噶尔盆地的超深井钻探,也可以借鉴塔科1井的地质资料和装备、工程技术,以“他山之石”,攻“我方之玉”。

  当然,这种借鉴并不是指不假思索拿来就用的“抄作业”。天山南北地下的地质构造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对新疆油田而言,自主创新不仅是解决准噶尔盆地超深井钻探一系列难题的核心抓手,更应该成为新疆油田未来深地战略的“密钥”。

  希望新疆油田能够加大科研力度,培养专业人才,握紧这把“密钥”,打开更多超深层“地宫”的大门,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新疆油田力量。

责任编辑:屈斌
本期编辑:何沐芸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