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陈小玮 热依汗古丽·司马义
日前,我市各区高水平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评估认定,成为全国第二、新疆首个市域整体通过核查的地级市,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十四五”期间,我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聚焦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全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持续深化教育改革,我市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中考总平均分连续4年位居全疆第一;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优质均衡质量监测中,我市各区义务教育质量综合系数均优于国家标准;2024年入选国家级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成为全疆唯一双推进建设的地级市。
高位统筹
夯实义务教育根基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克拉玛依市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遵循,全力推动教育工作各项任务、指标落实落地,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我市发挥市、区两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通过科学测算近3年学龄人口分布,我市累计投入6.02亿元,新建绿雅小学、绿雅中学、红山湖学校(小学部)、独山子第八小学等学校,新增学位6900个。同时,我市强化教育交流合作,充分发挥上海援克资源优势,开展全市中小学与上海长宁、青浦两区优质学校结对共建工作,推动两地教育资源共享,形成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独山子第八小学外貌。(资料图)
我市推动兵地教育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文化建设、教研交流、人员互动等方面,加强优势互补,并发挥本地高校带动作用,加强大中小协同育人。此外,我市积极加强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清华附小等国内优质学校交流合作,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五育并举
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近年来,克拉玛依市持续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新样态。

市实验小学第三届红领巾少年军校开营。(资料图)
我市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在教育部德育工作质量抽测中被评为优秀,在教育部“一校一案”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中,我市1所学校获国家级奖项。

市第五小学开设滑冰课。(资料图)
近年来,我市先后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2所、文明校园1所,全国诗词教育示范校3所,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4所。同时,全市各中小学校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开设特色课程、兴趣社团达40余类320余门,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达92%以上,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在助力体育之城建设方面,我市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学校体育场馆陆续面向市民开放。同时,我市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充分发挥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的带动辐射作用,丰富校园科技类课程和活动,并不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美育特色学校建设成效显著。
深化改革
科学赋能教育评价
为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我市建立了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体系,为教育决策提供实证数据。

市第六小学举办科技节活动。(资料图)
我市督促各区政府科学履行教育职责,实施学校发展性综合督导评估机制,科学开展教育质量评估监测,并建立“工具研发—组织施测—数据分析—报告生成—结果应用”的闭环工作机制,每年抽样3万余名学生参加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形成“五级十类”数据报告,通过对德、智、体、美、劳等各监测维度发展情况的科学分析,为教育决策、学校诊断与教育教学改进提供实证数据,改变单纯以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
人才强教
打造专业师资队伍
通过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强化培养培训、健全激励机制等措施,我市积极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2024年,我市推动校长职级制改革,建立完备的校长管理制度体系,建立4级9档的校长职级发展体系,为校长职业化、专业化成长,提供了新的通道。
随着“油城名师”政策的出台,我市不断加大名师培养力度,力争3年培养名师占现有中小学教师总数的30%。
同时,我市建立全市“卓越、骨干、青骄”三级名师梯队,形成“纺锤形”教师层级发展机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宽阔的路径。
通过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教师工作热情被有效激发,教育高质量发展得到坚实的人才保障。
政策保障
儿童共享优质资源
一直以来,我市坚持教育公平,努力缩小区域、校际差距。通过落实免试就近入学政策,我市将1.3万余名义务教育段随迁子女全部安排到公办学校就读,享受与克拉玛依本地学生同等公平而优质的教育。 同时,我市保障特殊教育学生平等接受教育,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保持在95%以上。2024年,我市拨付资金583.6万元,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学生9001人次,确保困难家庭学生无一辍学。 此外,市第一中学、市第二中学组建教育集团,发挥名校引领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 未来,我市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教育强市建设目标,以国家级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市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城市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责任编辑:王雯婧 本期编辑:何沐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