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梅(新疆油田公司百口泉采油厂)
周末打扫卫生时,从柜子深处翻出一本尘封已久的相册。它的封面已经有些褪色,但那种熟悉的质感却瞬间勾起了我的回忆。
一张张老照片记录了父亲那一辈石油人的艰辛:“人拉肩扛搞会战,天当棉被地当床”“白天能吃二两土,晚上饥荒还得补”……老一辈石油人冒着生命危险,每天要背着几十斤重的工具,伴随着狼叫声在大戈壁滩上开展工作。
父亲工作和生活的地点,便是百口泉厂区那一排排朴实的土房子。我记得,二区的生活区里,每一家都有一个小院子,那是我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小天地。有的人家会在院子里种些蔬菜,绿意盎然中透露着生活的气息;有的人家则喜欢种些花草,让院子充满芬芳。
而我家的院子里,栽着一棵杏树。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见证着我们的成长和变化。每年春天,杏树都会开出洁白的花朵,为院子增添一抹亮色。然而,每当秋天来临,树上结出的杏子却总是酸涩的,让人难以入口。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期待着它的成熟,因为那是我们童年的味道,是家的味道。
每到冬天,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伙房。那里总是有妈妈忙碌的身影和温暖的炉火。我会成为妈妈的“小尾巴”,跟着她在伙房里忙前忙后。那时的伙房是家里最暖和的地方,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里,那里的温暖仿佛可以驱散所有的寒意。
建厂前夕,百口泉是一片广袤而荒芜的戈壁,但这里却迎来了一群群满怀热情与梦想的年轻人。他们为了石油事业,毅然决然地来到这里,开始了艰苦的会战。
那时的百口泉,探井遍布,井距遥远,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他们只能依靠双脚丈量油区的大小。每天,他们带上一个馒头和一壶水出发,迎着烈日,踏着戈壁,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
戈壁上的风是凛冽的,有时大风一刮就是一天。吹起的石子打在人的身上,生疼生疼的。但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们依然坚守岗位,无论天气如何,都要按时收油。
在父亲的记忆中,自喷井清蜡是一项极其艰苦的工作。清蜡深度达到1200-1500米,需要使用刮蜡片带着铅锤,通过人工手摇的方式进行清蜡。这项工作不仅劳动强度大,还需要极高的耐心和毅力。一天下来,父亲最多能清理5至6口井,他的胳膊常常累得抬不起来。
然而,正是这样的艰苦环境和工作条件,锻造了父亲那一代人一心为油的精神。他们扎根百口泉,为了石油事业付出了青春和汗水。父亲曾多次获得先进个人称号。荣誉照中的他,一头茂密的黑发,胸前佩戴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大红花,笑容灿烂而自豪。
如今的百口泉采油厂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推进,为这片曾经的石油热土注入了新的活力。
过去,巡井工们靠双脚穿梭在广袤的戈壁滩上,花费三天的时间才能巡查完上百口油水井。那时的他们,“晴天满身土,雨天一身泥”,工作艰辛且效率低下。而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这一切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巡井工们只需坐在电脑前,就能通过一指操作“纵观油区”。他们不再需要奔波在戈壁滩上,只需轻轻一点,就能对采油设备进行精准定位,滚动查看生产数据。通过示功图,他们还能及时发现存在问题的油水井,并立即通知到班组维修班进行整改。这种高效、便捷的工作方式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减轻了巡井工们的劳动强度。
数字化转型不仅改变了巡井工们的工作方式,也为百口泉采油厂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化管理,采油厂能够更加精准地掌握生产情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信息化技术还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保障生产安全。
看着相册中那些熟悉的面孔,我仿佛能听到他们曾经的欢声笑语,感受到他们为石油事业付出的艰辛与努力。他们的笑容是如此的灿烂、如此的自豪,因为他们知道,在这片热土上,他们用双手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灿烂篇章。
责任编辑:胡怡颖 本期编辑:腊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