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于丽华,1972年3月出生,山东大学历史学学士,英国Staffordshire university工商管理硕士,辽宁省第十届政协委员,知名古典诗词文化传播者,自由撰稿人,专栏作家,歌词作者,2023年新华网推荐的石油文化人物。
于丽华著作颇丰,有个人冠名的工作室“珍雅斋”,出版过古诗词文集《珍雅集》,曾任克拉玛依市图书馆文化顾问,也是央企资深经济政策研究人员,目前供职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黄富国
石油工人用热血筑就了一座城,作家用笔端书写它的温暖和热烈。
9月28日,“千里河山寸许长”于丽华新书分享暨《金龙湖畔》读者见面会在市图书馆举行。图书馆大厅内满是书香,读者们热烈的情绪压过了秋凉。
见面会结束后,记者专访了散文集《金龙湖畔》作者于丽华。
记者: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您创作了《金龙湖畔》这本书?您为什么将新书取名为《金龙湖畔》?
于丽华:《金龙湖畔》源自我跟克拉玛依结下的巨大缘分,写作是我对生活的记录和宣泄。
在辗转来到克拉玛依之后,我在此生活了两年。期间,我和《克拉玛依日报》《克拉玛依广播电视报》合作,开设了专栏。在做专栏的过程中,我每周都会认识和了解不同的克拉玛依人和事,并将克拉玛依的风情和我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当自己的心被克拉玛依的生活打动,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一种去探索这里、爱上这里、书写这里的强烈愿望。
尽管书中不完全是记录克拉玛依,但是所有内容都是在克拉玛依完成的,所以就选择了一个经常去散心且能代表我和克拉玛依的心灵牵绊的地点作为书名。我觉得,这本书是命运对我的一种馈赠。
记者:您在克拉玛依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有没有特别的经历?您想通过这本书向读者表达哪些内容?
于丽华:我觉得在克拉玛依的经历很特别,比如《友谊路98号》这篇文章,承载的就是我在克拉玛依的所见所闻所感。当带着一个全新的视角去体会这个城市里的人和事,他们就会碰触我的心灵,所以,我记录了克拉玛依的女人们、朋友们。虽然现在距离克拉玛依这个城市很遥远,但这些人和事给了我很多温暖。
这本书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下,客观记录了石油人和石油人的家庭,描绘了他们真实且细腻的生活情景。它不是报告文学,但是它真实反映了石油人生活的生动场面和精神活动,也体现了石油人不畏艰难、奋勇拼搏的精神,这些是我着重想要表达的。
记者:《金龙湖畔》想要表达的核心主题是什么?哪些内容是您花费心血较多、值得读者去深入阅读和思考的?
于丽华:这本书大致可以分为3个部分,一部分是我在克拉玛依亲身经历的人和事,是写实的;一部分是我回忆生命中的朋友、亲人、同学,类似回忆录,是在金龙湖畔带着我思念的温度写成的;还有一部分是我旅居杭州的生活手记。在我看来,这本书的全部篇章都是一个核心,就是希望大家能够透过一个石油人,或者说一个石油文化学者的生活,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温度,这个温度既是人生的温度,也连接着整个石油行业,连接着时代的脉搏。
《金龙湖畔》本身是记录生活的琐记和心灵的手记,用两个字概括,就是“真”和“心”,抓住这两个字,就抓住了它的精髓。我想传达的是,当我们和一段生活不期而遇,最好的方式是奋不顾身地爱上它。一旦爱上了这段生活,就会发现,原来所有的一切都是命运给你的馈赠,同时,你也会有想要回报这座城市的强烈愿望。
记者:相比您之前的作品,这本书在创作风格上有哪些延续或变化?未来您会侧重于哪些方面的创作?
于丽华:我之前的创作都偏向于宏大叙事和对现实场景的描写。但是,这本书主打的是随性,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带有鲜明的个人特征。这本书记录了我在克拉玛依的两年时光,将永远封存在那里,成为我内心真情实感的文字留存。
接下来,我的创作可能会转向小说、戏剧、影视剧本等,也会尝试升华自己看到的、熟悉的生活,用自己的微不足道的笔触弘扬时代正能量、石油文化和石油精神。
每当我眼前浮现出金龙湖荡漾的波涛,就会记起和克拉玛依的邂逅,回忆自己如何爱上这个地方。在这里的两年抵挡得上人生20年。人们千里万里奔赴而来,除了城市,更主要的是冲着人奔赴而来。因为有真心惦记的人,才有了归来的理由和温度。
我衷心祝愿克拉玛依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强大,同时也越来越温柔、越来越细腻。希望这座城市继续像童话一般呵护着一方人的期望和梦想,期望它蒸蒸日上,它的美好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和见证。
责任编辑:王雯婧 本期编辑:腊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