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评论|对野味祛魅 别让“吃货”变“吃祸”

2024-09-30  

  事件背景近期,两位市民采摘了一些野生蘑菇回家炖食,食用后出现了不适症状。市、区两级疾控专家表示,预防食用野生蘑菇中毒最好的办法就是不采摘、不买卖和不食用不认识的菌类。如果不慎误食野生蘑菇,出现中毒症状后要尽快就医。

    □高宇飞

  多年来,全国各地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引发公众广泛关注。相关部门和媒体不断呼吁公众不要采摘、食用野蘑菇等野味,但仍不断有人“以身犯险”,颇让人感到费解——野味的吸引力真有那么大?笔者认为,要想避免此类事件发生,要先对野味祛魅。

  中国古人推崇“野味”,这一饮食习惯背后,蕴含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及生态观念。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有诸多证据表明,很多关于“野味”的价值观念是错误的,可一些人还是将野味视为“新鲜”“绿色”“健康”的代名词。

  所以,对野味进行祛魅,就是要打破这种关于野味的盲目追捧。

  从科学角度审视,野生动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与人类养殖或种植的动植物存在显著差异。拿野生动物来说,它们身上往往携带着各种未知的病毒、细菌和寄生虫,这些病原体一旦进入人体,就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

  此外,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很多种类尚未被人类完全认识和研究,其毒性和安全性更是无从得知。

  野蘑菇就是人们最常遇见的野菜之一,“采蘑菇”在许多地区也是一项受人们欢迎的休闲活动,然而,在这份乐趣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毒蘑菇与可食用的蘑菇在外观上往往极为相似,甚至有时连经验丰富的采菇人也难以一眼区分。

  前不久,4名网友在位于四川甘孜的山上采了小半桶菌子,途中偶遇一位本地热心小女孩。小女孩上前帮忙筛选蘑菇,结果,一个又一个不能食用的蘑菇被女孩扔掉,最后只剩3个能吃的。这段视频上传到社交媒体后爆火。

  所以,对于不易分辨是否有毒的野味,人们应该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否则就可能因一时疏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古人们常常赋予野味以治疗疾病、滋补身体、增强体力等特殊价值和意义。然而,现代科技已经证实,这些所谓的特殊功效大多并不存在。

  显而易见,野味既非绝对安全,也不一定代表绿色健康,更不是灵丹妙药或具有特殊功效。相反,食用野味可能会带来不可预测的风险。

  当公众都有了这样科学理性的认知,也就不会轻易去捕猎、采集和食用野味,自然也就不会有层出不穷的中毒事件发生了。

责任编辑:陈晓丹
本期编辑:王若惟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