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展现医学温度 致敬全市医师——第七个中国医师节特别报道

2024-08-23  

  今年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节日主题是“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全市各级医疗机构通过举办表彰活动、评选最美医师等方式,探寻医者初心,展现医学温度,致敬全市医师。

  医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每位生命的守护者都值得被尊重。

  本期“健康故事”,梳理、总结了今年以来该栏目报道过的优秀医者事迹。借由这些温暖人心的故事,我们企盼能在读者心田播撒理解与尊重的种子,让克拉玛依市的医患关系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援疆情深

  刊发日期:2024年1月12日

  报道名称:《白衣照丹心  一生援疆情——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专家王志威的援疆故事》

  故事回顾: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乳腺外科专家王志威在与病魔战斗的过程中发现,比起发达地区,边疆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老百姓极其渴望优质的医疗技术服务。于是,他萌生出了“到祖国边陲去,到老百姓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的想法。经过争取,2023年4月23日,他来到自治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医院(市中心医院)开展支援。

  在他的努力下,受援科室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项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技术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近三分之一的乳腺癌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预防,因此,王志威十分重视乳腺疾病的科普工作。援疆期间,他通过讲座、义诊及互联网医疗平台“好大夫在线”,广泛传播乳腺健康知识,惠及超千人,并撰写多篇科普文章,阅读量超11万次。科普教育工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作用也无法量化,更难以出成绩,但是王志威乐在其中。他认为,只要有一个人能从科普讲座中获益,付出就没有白费。

  王志威在自己的援疆日志里如是写道:“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虽然援疆时间有限,但是情谊无限,我和新疆这片热土的故事永不完结!”

  主编点评:

  在王志威医生的援疆日志中,“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这八个字尤为醒目。这不仅是他对自己援疆工作的总结与展望,更是对自己援疆事业的鞭策与激励。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援疆工作虽然时间有限,但只要用心去做、用情去干,就一定能够在这片热土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和无限的情谊。

  无愧白衣

  刊发日期:2024年1月26日

  报道名称:《温暖的帮扶 深长的情谊 ——自治区人民医院4位医疗骨干帮扶自治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医院(市中心医院)纪实》

  故事回顾:

  “到底啥时候出发?”

  王国亮很想知道答案。自从2023年5月接到要被派到自治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医院(市中心医院)对口帮扶的通知后,他就一直盼着这一天。在高血压介入治疗领域,王国亮在全疆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他很想帮助克拉玛依的患者做些实事。

  到达克拉玛依后,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夙兴夜寐,很少按时吃饭。一次,时针指向14时,王国亮还在诊室为患者看病。一位患者看他辛苦,建议他先去吃饭。可王国亮不忍心让后面的患者久等,婉言谢绝。

  看了几位患者后,突然,一个脑袋从诊室门口探进来。竟是刚才那位让他去吃饭的患者。患者给他带了一份便饭,不顾拒绝,放下便走。

  王国亮感动得几乎要掉下泪来。从医17年,他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他像捧着一盒沉甸甸的珍宝,小心地将袋子放下,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克拉玛依的患者怎么这么好!”在随后的坐诊中,这个感慨不停出现。王国亮被克拉玛依人的友好、善良、真诚深深打动,他更加努力地工作,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这身白衣”,才能对得起“克拉玛依这么好的患者”。

  主编点评:

  王国亮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温情互动,让我们看到了医患关系的另一种可能。在繁忙的诊室中,他拒绝了患者的好意,却意外收获了更加深厚的情谊。这不仅让王国亮医生深受感动,也让我们看到了医患之间那份纯粹而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它让医疗工作变得更加有意义,也让医患关系变得更加和谐温暖。

  永不放弃

  刊发日期:2024年3月22日

  报道名称:《“决不放弃你” ——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院)成功挽救危重症老人的故事》

  故事回顾:

  临近2024年春节,白碱滩区居民王海英的脑子里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让妈妈活着回家过年!

  她的妈妈王宪芳因患有心肌梗死,在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这个科室曾经成功救治过她的父亲,并让父亲的生命延续了8年,对他们一家人来说,这个科室是“幸运科室”。

  这次,王海英的妈妈病情十分危重,她和兄妹们每天都会收到一份病危告知书。

  “妈妈还能活着回家和我们过年吗?”母亲的病情持续恶化。王海英把妈妈的病例资料传到北京、上海的大医院,专家们都说老人病得太重了,救不活了。眼看着妈妈的生命之烛即将燃尽,王海英哭得泣不成声。

  “无论如何,决不放弃!”该科室主任陈晓蕾给了王海英一家一个郑重的承诺。

  在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院)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下,奇迹出现了!实施气管拔管4天后,王宪芳的水肿基本消除,胸腔的积液也明显消退。让陈晓蕾更加意外的是,最新的检查指标显示,老人的各项机能正在好转!

  2024年1月29日,距离农历新年还有13天,王宪芳出院了。

  “你们真的做到了,你们救回了我的妈妈!”王海英和兄弟姊妹们喜极而泣,一家人拥抱着老母亲,就像拥抱着人间至宝。

  主编点评:

  文章以“一定要让妈妈活着回家过年!”这一简单却充满力量的句子开篇,瞬间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紧张与期待的情感氛围中。面对大医院专家“患者救不活了”的宣判,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医护人员不仅没有丝毫退缩与畏惧,还勇敢地给了患者一个“永不放弃”的承诺。王宪芳一家是幸运的,他们盼来了医学奇迹。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家庭团聚和医学奇迹的温馨叙事,更是一次对“永不放弃”这一精神力量的深刻探讨和颂扬。

  心系油城

  刊发时间:2024年4月26日

  报道名称:《善医者无煌煌之名——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王欣越援疆工作小记》

  故事回顾:

  尽管在业内声名赫赫,北京医院心血管专家王欣越却总觉得“哪里缺着一块”。

  2022年7月,根据中组部安排,他被派往新疆克拉玛依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人民医院)开展援疆工作。

  为了给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点燃活下去的希望,王欣越用两个多月的时间攻克了场地、设备、人员、材料等重重难题,成立了一个功能相对完善的心脏介入导管室。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心得、方法论教授给普内科的医生们,他的终极目标是:克拉玛依的介入导管室“有他没他都一样”。

  来克拉玛依不到半年,王欣越的头发白了一半。2023年7月,他向组织申请延期一年回京。回去的理由千千万,留下的理由只有三个字:放不下。

  在王欣越的努力下,介入导管室获得了长足发展。成立一年来,该院心脏介入导管室累计完成各类心血管介入手术588台次,其中不乏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这些原本可能陨落的生命,在这个小小的导管室里,获得了新生。

  今年4月初,一位85岁的患者痊愈后专门赶到医院向王欣越当面致谢:“能够得到援疆专家高水平的诊断,我感到非常荣幸。援疆专家教了我很多心血管疾病的知识,让我很受启发……”

  王欣越听着听着,觉得寻找了多年的“缺口”渐渐充盈起来。这位以“善医者无煌煌之名”为从医信条的医生觉得,他和克拉玛依的故事“永远都写不完”。

  主编点评:

  在业内已享有盛誉的王欣越并没有安于自己的舒适区,反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艰辛的道路——援疆。更令人感动的是,面对归期的临近,他毅然选择延期,只因那份对患者“放不下”的深情厚谊。这份情感,超越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成为连接他与克拉玛依患者之间最坚韧的纽带。他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上医”,其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个人的成就与荣耀上,更在于是否能够将自己的生命和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连接起来。

  与君共荣

  刊发日期:2024年7月11日

  报道名称:《一封来自首都的感谢信——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院)医生孟璇救治北京患者的故事》

  故事回顾:

  今年3月,年轻医师孟璇作为克拉玛依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院)的外派医生,远赴国内一流康复医院——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三科学习。

  3月11日,孟璇第一次见到患者杨好(化名)。

  那是杨好人生中的至暗时刻。大面积的脑梗死导致杨好的运动、语言神经受到重创,她大脑50%的神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由于打击过大,刚住院时,杨好拒绝进行一切康复治疗。

  孟璇从不吝惜自己的休息时间,他一有空就到病房去,一边鼓励杨好,一边仔细观察她的反应,并将杨好的一些细微动作记录在笔记本上,反复分析思考。在观察中,孟璇发现,比起毫无起色的语言训练,杨好的运动功能恢复得还不错,因此为她量身制订了“运动治疗为主,语言康复为辅”的治疗方案。不管杨好能不能听懂,孟璇时常在她耳边温柔安慰。

  真诚的关怀突破疾病的障碍,直抵患者的心灵。杨好不再抵触,开始配合治疗。

  随着治疗的稳步推进,杨好逐渐能坐稳了,慢慢地能站、能走了,甚至还能踢毽子。为了表达感谢,杨好委托自己的爱人为这位来自克拉玛依市的医生送去了一封饱含深情的感谢信。

  孟璇却认为,功劳并不在自己,而在于医院多年的培养和同行辛勤的付出。他将这封珍贵的感谢信夹进笔记本里,郑重地记下10个字:未来,与君共勉,与君共荣!

  主编点评:

  这个暖心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康复医学的魅力和力量,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最温暖、最光辉的一面。它提醒我们,在医学的道路上,技术和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患者的关爱以及不断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孟璇医生对于感谢信的态度,则进一步升华了故事的主题。他没有将这份荣誉独揽于身,而是将其视为所有医疗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这种谦逊和胸怀令人动容、令人感叹、令人钦佩。

责任编辑:张冰
本期编辑:杜明泽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