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文化润疆 | 何以和田

2024-07-18  

  编者按

  不知何来,焉知何往?2月29日,石榴云/新疆日报刊发万余字深度调研报道《何以新疆——寻找166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中华文化根脉》,文章通过新疆大地上的鲜活事实,揭示了新疆的中华文化根脉所在,引发各界广泛关注。近年来,新疆各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增强认同为目标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向全国乃至世界人民讲述了精彩的新疆故事。《文化润疆》版将推出“何以”系列报道,首篇是《何以和田》,敬请关注。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任江

  巍峨的昆仑雪峰、起伏的高山草原、往来的八方游客、悠然的静谧山村……进入夏季,新疆昆仑山景区活力尽显,探昆仑、踏草原、访古迹,“万山之祖”昆仑山下,昆仑文化的魅力历久弥新;入夜,约特干故城光影闪动,行浸式大型实景演艺《万方乐奏有于阗》正在上演,“传丝魅影”动人心魄、“丝路互鉴”如梦如幻、“大漠虎贲”血脉贲张,而从张骞凿空之旅到班超出使西域,从法显、玄奘西行到现在,一路流光溢彩……

  位于新疆最南端的和田,南倚“万山之祖”昆仑山,北临“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自古以来是丝绸之路南道重镇、东西方文明交流传播的重要枢纽,多元文化荟萃、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站在亘古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洲中,回溯历史,中华文化是和田生生不息的血脉灵魂,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记忆,是滋养和田的富饶沃土。

悠悠中华文脉深植

  昆仑山雪水融化,汇聚成丰沛的水源,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滋养出大大小小的绿洲,和田集合了诸多绿洲中的300多块,总面积24.78万平方千米,巍峨雪山、苍茫沙漠、浩浩河流、泱泱绿洲,构筑了和田,养育了和田人。

  和田的绿洲夹在昆仑山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眼前是沙漠,身后是昆仑,抬头可以远眺皑皑雪峰。

新疆昆仑山景区。和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供图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屈原在《九章·涉江》所表达的对昆仑山景仰和向往,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性意向。“昆仑蕴含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和文化精髓,具有特殊政治、文化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巫新华认为。他曾主持昆仑区域考古发掘、科考等工作。

  出策勒县城,一直向着昆仑山而行,将近一百公里后,就来到了新疆昆仑山景区。群山起伏、草场连绵,景区集生态观光、昆仑秘境文化体验、户外休闲运动等功能于一体,昆仑雪山和草原就是景区的核心吸引力。“中国第一神山”“万山之祖”……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显赫地位的昆仑山散发着强大吸引力,五湖四海游客纷至沓来,仰望昆仑、膜拜昆仑。

  从昆仑山中奔腾而出的喀拉喀什河、玉龙喀什河,是和田的生命之源,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根脉,是滋养和田的精神之源。

  巍巍昆仑山又是一座玉山——“玉出昆冈”。“昆冈”是昆仑山的古称,闻名于世的和田玉就孕育在昆仑山中,经过河流的锻造自然形成。和田古称“于阗”,意为“产玉石的地方”。早在丝绸之路开通前,和田就曾作为“玉石之路”的起点,与中原紧密联系,后又成为丝绸之路的南要道。中华玉文化从昆仑发源、从和田起步,一路延绵,生生不息,最终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之一。

  和田身处的浩瀚沙漠,同样气象万千。无边沙海中留存着大量佛教遗址,这些遗址是佛教东传的重要见证,更留着和田历史演变的深深印记。尼雅遗址、热瓦克佛寺、达玛沟佛寺遗址等众多的历史、宗教文化遗址群,每年吸引着国内外众多学者、专家前来考古研究。尼雅遗址被誉为“东方的庞贝”,是精绝故地,在此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是20世纪中国考古界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昆仑文化、中华玉文化、于阗佛教文化,悄然渗透在和田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之中,潜移默化在当地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是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无论人们身处高山、绿洲,还是大漠戈壁,都能触摸到穿越千年、万年而更加强劲的脉动;能深刻体会到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之深、魅力之大、影响之广;能切身感受和田和中华文明联系之紧、关系之密、交融之深。

  何以和田,中华使然。

家在中国万代传

  绿树成荫、碧波荡漾,人们或在林荫道上散步,或在昆仑湖中划船。和田市昆仑公园,和田地区最大的公园,占地近9万平方米,也是和田市最早的公园之一,泛舟昆仑湖,远眺昆仑山,别有一番感触。

  “昆仑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昆仑在中华文化中是一个顶级的概念,昆仑山系辽阔雄浑、连绵不绝的地理尺度,实际上也是中华文明的尺度。”巫新华认为。

  昆仑山巍峨挺拔,沐日月之光辉,享风雨之滋润,经过亿万年时光锤炼,孕育出山川精华——玉。昆仑山孕育了和田玉,滋养了中华玉文化。

精美的和田玉雕。 和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供图

  在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姜寨遗址发现青白玉三角饰如同和田玉;在距今4000年的夏代二里头遗址发现和田玉的白玉柄形器;在河南殷商武王之妻妇好墓中,出土了大量和田玉器……和田玉作为玉中上品,源源不断从和田“流”向中原,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中华玉文化。

  “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都诠释了玉文化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比德于玉”,玉文化中蕴含着厚重的中华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时至今日,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史。

  和田地区博物馆中,有一件不到手掌大的和田玉雕——一只蹲着的大猴,肩上背着一只小猴,怀里还抱着一只小猴,设计巧妙,自然生动。这件唐代和田玉雕,是和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和田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物质体现。”中国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主任陆建芳认为。和田是“玉石之路”的起点,和田玉作为中华玉文化的重要载体,声名远播,中华玉文化在和田代代相传。

  玉石之路、丝绸之路、香料之路……和田厚重的文化积淀,是千年丝路文明的照耀。处在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的和田,传播着东西方文化艺术。于阗佛教曾鼎盛千年,大大小小的佛寺庙宇、泥塑壁画遍布城郭。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从这里传入中原,书写了辉煌篇章。三国时期,中国西行求法第一僧朱士行来到于阗后,终其一生再未返回中原;唐玄奘取经东归至于阗,讲经长达数月。现今,和田地区的热瓦克佛寺、小佛寺等重要佛教文化遗址,仍广受关注。

  “昆仑文化,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张力,壁立万仞,树立成巍峨的文化坐标。中华玉文化,有着万年的传承史,静水深流,沿河而下汇成勃勃生机。于阗佛教文化,以古丝绸之路南道大乘佛法的兴盛,万川涌入,兼容并蓄成多元的沙海。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血脉灵魂,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记忆。”在于阗学院、昆仑文化研究中心、中华玉文化研究中心、于阗佛教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上,和田地委书记刘琛表示。

达玛沟佛教遗址。和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供图

最是动人中国红

  昆仑文化、中华玉文化、于阗佛教文化是和田文化的根,也是和田在中华文脉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发展的根基。无论风霜雪雨,始终家在中国。

  1995年,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出土了一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是汉朝时期中央政权有效治理西域的实证,也是迄今为止新疆出土文物中含“中国”二字年代最早的文物。在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的推动下,北京新疆两地文艺工作者创作了舞剧《五星出东方》,轰动一时。如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的图案已成为最为人熟知的新疆元素之一。

  公元75年,经略西域的班超遇到了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次选择——匈奴再次出兵西域,考虑到班超孤立无援,汉章帝下诏让他撤退回朝。一路上,西域百姓苦苦相留。当行进至于阗时,百姓含泪抱着班超战马马腿哭诉,“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班超深深地被其真情打动,决定留下来,并最终稳定了局势。

  在和田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唐朝时,于阗王伏阇雄打败吐蕃后,亲自入唐。唐朝以于阗为毗沙都督府,任命伏阇雄为都督。公元749年前后,于阗王尉迟胜入唐进献名玉良马,玄宗以宗室女嫁之,并授右威卫将军衔,兼毗沙府都督。安史之乱中,尉迟胜让其弟曜摄国事,自率兵五千赴中原救难,乱平未归,终老长安。其弟尉迟曜率当地民众和唐朝镇守军一起,坚守数十年。

  中华文化根脉融入血脉,迸发出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大后方的新疆和田,民众踊跃支援抗战。

  抗战相持阶段,援华物资的运输通路完全瘫痪。危急中,一支庞大的驮队出发了,他们走的是一条从印度到新疆的隐秘驮马古道——桑株古道。在昆仑山中历经55天艰难跋涉,踏过高山冰川、戈壁荒原以及险峻的深渊、汹涌的河流后,驮队终于穿越桑株古道,到达叶城。从此,这条从卡拉奇港到新疆叶城的驮马运输线,成了当时重要的援华物资通道。其间,共使用驮马1500余匹,先后参加人数达1300余人,人畜伤亡率高达10%,堪称抗日战争史上最壮烈的高原人力运输之旅。

  莽莽昆仑和茫茫沙漠之间的和田,身上始终流淌着热血,总有令人血脉贲张的故事。

  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第十五团1580名官兵,奉命从阿克苏出发南行,历经15个昼夜的艰苦行程,用双脚征服了被西方探险家称作“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滚滚黄沙之中走出一条胜利之路。

  1950年8月,新疆进藏先遣连共139人从于田县的普鲁村出发,克服了高原缺氧、风雪严寒等困难,艰苦跋涉千里,横跨昆仑山、冈底斯山,胜利进军藏北高原。在挺进和驻守藏北的短短一年间,全连共有63名官兵光荣牺牲。该连被授予“进藏先遣英雄连”称号,全连每个官兵分别荣记一等功。

  和田大地上荡气回肠的故事之间,有一种内在而天然的脉络,像一株参天大树,因根脉深深扎入大地而枝繁叶茂。家国情怀、英勇无畏、牺牲精神,最核心是中华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沙海连天、绿洲葱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沙海老兵红色旅游区人来人往。当年用双脚征服“死亡之海”的勇士们,留在了当地,他们悄悄收藏起赫赫战功,扎根大漠、开荒造田、屯垦戍边,用一生铸就了“扎根新疆热爱新疆屯垦戍边”的老兵精神。如今,他们已经老去,只把珍贵的回忆和不朽的精神,留在了老兵精神展示馆中,留在后人心中。

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和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供图

  一样的沙海连天、绿洲葱郁,于田县托格日尕孜乡托格日尕孜村的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参观者不断。库尔班·吐鲁木“骑着毛驴上北京,去见领袖毛主席”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是和田各族人民的骄傲和自豪,更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张张怀旧照片、一封封宝贵书信、一件件珍贵实物,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天山儿女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和田大地上的一个个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流动的是一抹最闪亮的中国红,闪耀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之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爱国主义和社会认同,是何以中国的根基,这也是和田的底色。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本期编辑:张琳晗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