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采油一厂基层班组创新探索高效生产新模式

2024-05-30  

  新疆石油报通讯员 赵宏厦
  “新的班组管理制度实施半个月以来,异常井处置效率提高了78%。现在,我们班组的产量也是整个作业区最高的。”5月24日,采油一厂第五采油作业区采油七班班长姜来说。
  说到采油七班,这是个“工龄”已有10年的老班组,目前员工只有17人,管理着285口油井和18个杠点。那么这个班组是如何破解人少活多难题,实现产量问鼎的?姜来告诉了我们答案。

集中力量,顾好异常井

  “人少活多、设备老化,有时候忙起来,员工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今年年初,姜来主动找到第五采油作业区负责人“叫苦”,反映现场人员少、人均工作量大等问题。
  “要能将有限的人力用到‘刀刃上’。”他与作业区领导一合计,从班组人员构成、技能水平、油井数量等情况综合考虑,决定将人员“化整为零”,每两人组成一个小组开展工作。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异常井是影响产量的最大因素,解决好异常井才能确保产量不掉线。二人一组既可以互相监督协作,又可以确保安全,班组的电动车也刚好可以坐下,提高工作效率。

合理搭配,守好“责任田”

  为了能发挥新工作模式的作用,姜来首先采取“营养均衡”的人员搭配:年纪大的师傅搭配一个年轻的员工,技能水平高的师傅搭配一个技能欠缺的员工。如此一来,大家可以在干中学,学中干,提高操作技能。在工作片区划分上,姜来将异常井易出现频次多、井况较差的区块分配给技术精湛的组合,实现“因材施教”。
  “‘责任田’的划分也不是各顾各的,如果遇到一些处理起来比较复杂、工作量大的异常问题,我们就组织力量打‘歼灭战’,做到灵活应用、张弛有度。”他说。

无缝衔接,探索新模式

  “我们管辖的面积很大,油井多,又是稠油老区,要是信息没有及时传递,很多时间就浪费在路上了。”姜来指着远处的油井说。
  生产信息的及时传达,尤其是在人数较少的“双兵作战”模式下显得更加重要。为此,他们专门成立了异常井“情报收集站”,由专人负责。
  在线上,利用生产信息平台,第五采油作业区将异常井按照产量贡献大小进行排序,再由负责人推送到“掌上新油”,第一时间通知到责任区负责人,及时去处置,若遇到需要注汽、焖井、措施后开井等生产信息一并通知到位,提高工作效率。
  在线下,该作业区每天组织员工进行巡检,将主要精力放在存在异常反馈、措施后井、注焖井等重点方面,同时也做好信息上报,确保工作无缝衔接。
  每天,姜来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把第二天的工作进行梳理,对人员提前进行安排,确保第二天的工作能顺利开展。
  “无缝衔接”也体现在员工的意识自觉上,姜来对一件小事记忆犹新,他说:“那天,班员刘玉和张军辉在对85377井进行完焖开作业,正要将工作上报,‘掌上新油’就显示,附近正好有一口异常井需要临时处理。虽然不是自己的属地,但是俩人二话不说,立即就去处理。如果换到以前,估计得拖到第二天了。”
  姜来自信满满地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提效、增油开展班组创新管理,主动探索人员减少情况下的生产模式,在异常井处置上坚持做到高效、有效、见效,继续坐稳作业区产量的‘头把交椅’。”

责任编辑:沙露
本期编辑:张琳晗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