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榜样之声 | 在复杂储层改造中演绎工匠精神

2024-05-10  

  新疆石油报记者 周芳 徐志远 整理
  4月27日,吉木萨尔页岩油第一轮水平井压裂顺利完成15口井,施工效率达到4.7级/天,液量符合率达到98%,单井节约压裂液8000立方米、控减投资140万元。
  这是今年工程技术研究院工程方案研究所所长王明星和他的团队在国家级示范区一线打赢的第一场进攻仗。
  17年前,王明星来到新疆油田后,便与储层改造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深知,储层改造不仅是“解放油气”,更是为地下油气资源构建通向井筒的“高速公路”。多年来,他和团队成员将储层改造向着透明化、精准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推进。
  玛湖致密砾岩呈现强非均质性,吉木萨尔页岩油呈现出厘米级薄互层,要征服这两颗非常规皇冠上的“明珠”,就必须搞清楚压裂的裂缝形态,弄明白支撑剂的去向及分布,这意味着要看清楚地下4000米的厘米级特征。这在过去,国内压裂行业基本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其中的关键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卡脖子”。
  面对困境,王明星暗下决心:一定要在4000米地下装上工程人的“眼睛”,拿下勘探开发的“非常规”,攻克技术创新的“卡脖子”。
  王明星和团队伙伴们从零开始研究,没有技术资料就主动利用各种会议、论坛交流机会获取一切有用信息,没有研究思路就积极请教院士专家及行业顶尖团队。
  既然看不到地下,那能不能把储层搬到地面?在一次头脑风暴中,王明星提出了这一大胆的想法。顺着这一思路,他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打造出行业首套4米见方的超大型试验装置,将常规岩心样本放大了150倍,实现了地面360度无死角观察真实地层条件下的压裂造缝情况,定量化地指导设计施工参数。
  想要充分改造储层,压裂过程中的支撑剂走向必须要看得清,王明星和团队伙伴们攻关的国产化管外光纤监测技术,充当了4000米地下的“鹰眼”,实时观测施工过程中支撑剂走向,优化调整施工参数,让人工裂缝展布随心所欲。
  技术创新很关键,成本管控也很重要。为降低成本,王明星和团队伙伴们轮班“钉”到现场,不分昼夜分析资料、优化工艺,反复测试研究、迭代技术,终于找到了高成本的“出血点”,成功试验了免配变粘低伤害压裂液,将液体成本降低50%,应用石英砂替代陶粒和低成本桥塞工具,用“粗粮”发挥出和“细粮”一样的效果。
  为向管理要效益,王明星和同事统筹源头设计,落实“六防”举措,强化面长责任,推进水平井压裂工艺从单井压裂向多井协同、从体积改造向缝控改造的转变。最终,实现了页岩油压裂成本降低40%,累计控投近16亿元,EUR提升至3.5万吨,在国内非常规油藏规模效益开发中拔得头筹。
  一路走来,从借鉴北美经验的常规分段压裂,到体积压裂1.0,再到新疆油田摘取属于自己的水平井体积压裂2.0桂冠,王明星和团队伙伴们打造了一把非常规储层改造的“利刃”,探索着非常规的极限,让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变成“可能”。如今,新疆油田的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在行业内实现了“跟跑”到“并跑”,王明星坚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领跑”。
  身边有同事夸王明星有工匠精神,他很自豪,因为这是对工程人的最高褒奖。

责任编辑:青山
本期编辑:边瑞雪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