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拨开沉积千年的尘土,审慎辨别字符残片的内容,向历史的纵深里探寻叩问——3月18日,2023年新疆考古工作汇报会在乌鲁木齐举行。
2023年新疆考古工作汇报会现场。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摄
一年来,新疆考古工作围绕“新疆早期文明综合研究”“统一国家体系下新疆历史发展进程研究”“古代新疆多元宗教发展与中国化的考古研究”等重点课题,实施主动性考古发掘(勘探)17项,还配合基本建设项目实施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合计150余项。通过细致而艰苦的考古工作,沉默千百年的文物将开口讲述怎样的故事,新疆考古“挖”到的“宝藏”价值几何,值得我们用心感悟。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对新疆而言尤为如此。通过考古工作得到的史证与实证,有力地证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更有助于各族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新疆历史是中华民族交往中形成的历史。
陈列在新疆博物馆的司禾府印。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 摄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汉代的“司禾府印”、唐代的“过所文书”、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碑……一件件珍贵文物反复印证着不容置疑的事实。而近年来,随着新疆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随着科学技术为考古工作提供更多有力支撑,越来越多的出土文物和科学结论为宏大叙事的历史架构补充了更为生动、翔实的细节。
以此次汇报会上哈密拉甫却克墓地出土的初唐开元通宝钱币为例,经过铅同位素分析,该钱币金属矿料来源指向西南地区。结合科技检测、考古背景和历史记载,专家推断初唐时期西南地区的铸币大量供应到西北边疆地区。可以想见,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古代,若非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实施了有效管理,大量的钱币如何能够从西南地区安全运输并供应西北边疆流通使用。看起来是一个小小细节的突破,却让历史的容貌更为饱满鲜活。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包容性是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特性之一,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站在四大文明交汇地的新疆,无论是探索历史,还是放眼未来,都对这种开放自信的态度有着深切的感受。
吐鲁番西旁景教寺院遗址。图片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西旁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刘文锁提供
一张文书,一面是汉文书写的佛经,另一面是叙利亚文、回鹘文书写的景教礼仪文献;又一张文书,一面是汉文书写的道教经典,另一面是以叙利亚文—粟特语双语书写的礼仪文献——考古专家在此次汇报会上交流吐鲁番西旁景教寺院遗址历经两年的考古发掘研究成果,在一批重要出土文物中,尤为引人注意的是这类记载着不同文字、不同宗教内容的文书。当目光触及这一张纸的正反面,“文化多元荟萃”这一抽象的概括总结瞬间有了可以具体感知的印证,同时也对多民族融合、多宗教共存、多文化兼容的历史事实,做出了再生动不过的注解。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
一座座考古遗址、一件件出土文物,讲述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启迪着我们后来人为文明根脉的赓续跑好手中这一棒。
自治区博物馆有一个特别的展陈区域——遗失海外的壁画投影空间。在形似洞窟的空间里,那些晚清至民国时期惨遭剥离、因偷盗走私流失境外的壁画逐一投影在墙壁上,须臾之间这些标注着现存“德国”“日本”的壁画投影又化作烟尘消失,直观的视觉冲击,让参观者无不动容于这种心头滴血的痛。在风雨如晦、积贫积弱的时代,对于分布在新疆的各类珍贵历史文物,当时政府已无力保护周全,更遑论研究传承。文明蒙尘,文物遭受的劫难,让它们在原有的历史印记里又添了一笔近代民族屈辱的历史。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西旁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刘文锁在对西旁景教寺院遗址考古发掘工作进行介绍。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 摄
如今,来自全国的考古机构及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开展一年一度的学术汇报和成果交流,已不仅是学界的盛事,更是事关全区上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深入推进文化润疆、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事。哪怕一片残简、一块陶片,因为记载着珍贵的信息,也会被仔细研究、妥善保管。
鉴往知来,文物的命运反映着时代发展的脉络。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给予我们坚实底气和实力守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瑰宝;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号角,鼓舞我们溯源历史、深化文化根脉探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更要求我们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和高度的文化自信,立足大局推进新疆考古工作,统筹推进“考古中国”新疆项目的稳步实施,在各族群众心中更扎实地夯筑自信之基、更深刻地凝聚文化之魂。
来源:新疆发布 本期编辑:腊洁
点击下图查看壹号景家园微沙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