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从“治理”到“智理”化风险于无形——“市域社会治理看克拉玛依”系列报道③

2023-04-21  
3月28日,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乌尔禾镇凤翔小区居民在家里通过智慧终端联系乡村治理智慧管理综合治理指挥室

  社会治理的最好办法,就是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近年来,克拉玛依市坚持政治引领,以法治为保障,充分依靠群众,依托科技力量,用智慧化风险于无形,不断提高市域社会治理水平。

  多元调解 群众“最多跑一地”

  “从调解到司法确认,所有流程在一个地方全都解决了。”3月27日,张先生对记者说。

  张先生曾在克拉玛依市某建筑公司务工,该公司拖欠其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间的劳务费2万余元。2022年9月,张先生来到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中心(以下简称矛调中心)申请调解。

  经调解,张先生接受了某建筑公司分两次支付劳务费的方案。随后,双方来到克拉玛依区人民法院设在矛调中心的窗口进行司法确认。

  矛调中心于2020年5月成立,该中心以“1个平台,6大支撑”为体系,构建“2个服务大厅+15个服务窗口+多个功能室”运行模式,集矛盾排查、受理登记、联动联调、监督指导为一体,以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重点,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中心协调、法治保障、社会参与”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新格局。

  在矛调中心,司法、信访、人社、妇联、市场监管、法院、检察院、公安9家单位常驻,农业农村、国土资源、民政等职能部门轮流进驻,其他涉事部门随叫随到。此外,矛调中心扩充社会力量和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力量,多元化解纷,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实现群众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访、调、检、仲、诉”全链条解决、群众办事维权“最多跑一地”的目标。

  提前发现就能最大程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矛调中心用好“三支力量”,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网格员定期排查劳务纠纷、邻里纠纷、消费纠纷、婚姻纠纷;培育成立了“赵天仓调解室”“舒琴调解工作室”等5个民间调解工作室,充实人民调解员队伍;通过购买服务,发挥“天山心家园”“油城壹心理工作室”2家社会组织作用,建立“社工+”调解模式,将大调解机制和网络延伸至“八小时以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服务群众工作。

  克拉玛依市健全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工作机制,建成了克拉玛依区、白碱滩区(克拉玛依高新区)、独山子区、乌尔禾区“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整合各部门资源,实现“一体化联合办公,一揽子调处解纷”;白碱滩区(克拉玛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把探索创新公益性社会服务供给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重要举措,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承接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服务,取得良好成效。

  智慧管理 精准服务群众

  “你好,我家的暖气不太热,能让物业工作人员来看看吗?”3月28日,在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乌尔禾镇凤翔小区,居民小马通过智慧终端向乌尔禾镇乡村治理智慧管理综合治理指挥室反映诉求。

  在指挥室的大屏上,有一张小区立体地图,实时显示各类信息,群众需要帮助,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发现并上报,再由专业力量解决。

  指挥室大屏不仅连接小区内的智能化设施,还将指挥中心与居民家中端口“一键”对接,有效提升了信息传递速度。

  “有了这套系统,我们可以更直观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保障小区居民的平安生活。”指挥室负责人说。

  乌尔禾镇有“小图”,克拉玛依市有“大图”。

  走进克拉玛依市城市运行指挥中心,一块“大图”跃然眼前。经济运行、空气质量指数、路灯分布、环卫保洁车辆分布……每一个指标都在实时更新变化。

  近年来,克拉玛依市不断强化互联网思维,大力推动基层治理从“治理”到“智理”转变。智慧水务管理系统、智能垃圾箱监控系统、地下管线管理系统、扫雪车动态管理系统等行业应用系统建成,为智慧治理打下基础。

  在各类信息和系统的支持下,克拉玛依市建成城市治理导航指挥平台。指挥平台以全市统一地理信息空间平台为基础,全面融合固话、手机、移动设备等音视频资源,实现对重大事件、重要部位全程监管、扁平化指挥调度。

  依托指挥平台,克拉玛依市精细划分区域,在全市重点部位、人员密集场所试点部署无人智能设施,充分发挥数字智能化手段节省人力、机图互补、覆盖盲点、交叉巡逻等优势,协助有关单位完成大量日常性工作,解放人力、增加效能,构建“全城覆盖、全息感知、精确预警、精准落实”的新格局。

  整合交通、气象、生态、物资等反映城市综合态势体征数据,在指挥中心大屏上全景呈现,集约化统一展示,实现动态监测、智能预警、协同处置,切实提升克拉玛依市应急保障能力。

  科技赋能 提升工作质效

  “治超,过去可不轻松。”谈起以前的治超经历,自治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局克拉玛依执法支队的一位工作人员感叹。

  过去,交通执法人员是在高速公路的治超工作站内开展治超工作,辛苦不说,还有一定的危险。2019年9月,克拉玛依执法支队启用“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该系统由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投资,建成6处治超非现场执法不停车监测点,主要节点、重要路段全覆盖,确保布局无漏点、监测无盲点。此外,在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集视频监控、缉查布控、指挥调度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指挥中心。

  如今,交通执法人员在指挥中心就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完成执法工作。当超限超载车辆驶过监测点时,系统会自动生成结果,并留存视频、照片等证据。

  非现场执法系统不仅为执法人员执法工作带来便利,也为当事人带来便利。现在,系统会将法律文书通过网络发送给当事人,当事人如确认处罚内容无误,只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在线缴纳罚款。

  通过非现场执法工作的开展,克拉玛依支队辖区车辆超限率由2019年的5%下降到现在的0.45%,降幅达90%,公路通行环境得到改善,安全指数不断提升,因超限超载车辆引发的公路安全事故大幅下降。

  在克拉玛依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指挥中心,每日行驶在道路上的危化品运输车辆信息一目了然。危化品信息、车辆信息、驾驶人员信息……当有潜在风险时,系统会及时提醒,方便民警第一时间处置。

  近年来,克拉玛依市创新实施“互联网+行业治理”,通过企业实时在线数据、卫星定位等先进传感技术,对全市安全生产、污染排放、校园秩序、“两客一危”车辆、危爆物品、电力设施等重点行业领域全天候立体式非现场监管预警。科技手段的运用,有效提升了克拉玛依在相关领域的工作质效。
来源:石榴云
本期编辑:王鹤桐
点击下图查看壹景阁花园微沙盘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