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今日头条》客户端 针对上海市小区做了一项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 传播途径的调查
可以看到,核酸检测因素以26%的占比居于一位,那么在做核酸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下一个知识点来了! 新冠病毒主要通过 空气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 接触传播等多种方式 进行传播
飞沫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部所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新型冠状病毒侵入机体后,患者会有打喷嚏、咳嗽等表现,在有此行为时,病毒会借助飞沫向外界进行扩散传播,若被其他人群吸入呼吸道,可导致病毒在感染者体内大量生长和繁殖,进而造成飞沫传播感染。
接触传播
如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随身接触物上存在病毒,其他人群接触此物品表面后,再接触自身口、鼻等部位的皮肤黏膜等,可造成病毒再传播,进而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现象,造成接触传播。
其他传播
如气溶胶传播,此情况较为少见,通常会发生在密闭环境中,病毒会存在于密闭环境空气颗粒中,进而通过气溶胶的方式传播至远处,被机体吸入呼吸道后,可造成病毒传播。
带大家了解完 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 以及如何在做核酸时注意自身防护 小编再带大家重温一下 核酸检测的流程吧 其实,真正的核酸检测 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一般是到指定地点进行核酸采样。
一般采样点和检测点不在一起,不可能采一个送一个,所以这里就耽误了一点时间。
那么又有人说,不能就在采样点进行检测吗?
核酸检测是极其灵敏且精密的实验,核酸检测实验室有特殊的环境要求,不是随便开辟个地方就能检测的。
为什么要建立专门的方舱实验室才能进行核酸检测,也是这个道理。
在严密包装下,标本被护送到实验室,并要实验室签收,录入信息系统。
这个步骤需要一个一个拆包装,而且是双层密封包装,且不说几千个包装,能拆一天...
每一个还要喷酒精,做好生物安全防护。
随着“滴”一声,标本的信息就会录入系统,对接健康码。
这期间,全手工,不比取样快多少。
特别是在海量标本里,还要保证0错误,不能张冠李戴,或者录信息录到最后,发现少了或者对不上数,又得再找一遍。
毕竟事关每个人的健康,粗心大意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
不是标本到了实验室,就能直接检测吗?
还需要对标本进行前处理,将标本里面的核酸提取出来,才能进行扩增。
那问题又来了:
如果把标本提取出来的核酸当做一块土地,把新冠病毒比喻成花生,那怎么在组成土地的众多元素里,知道有没有花生呢?
那就整点肥料和水呗,让花生成长,一个变俩,俩变四个,四个变八个……这样就很容易知道了。
同理,病毒是看不到的,而且微量标本也不容易检测到,所以要让它变多,才方便检测出来。
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还是得一个个拧开盖子,用加样枪吸取标本进行核酸提取——
往生物安全柜前一坐,连续拧开千个盖子,戳上千个枪头吸取上千个标本,然后再打掉上千个枪头,拧上上千个盖子....
对他们来说,这个步骤可以说很酸爽呐~
这个步骤是完全0污染,严格精确操作,
多少份标本就配多少份试剂,多少份EP试管,又是几千个枪头的工作量~
而且全手工分装,还要做好保护,一定不能污染了!
万一掉点“花生种子”下去,你就会得到一个错误的结果:
本来土里没花生,却长出了一堆花生,毕竟指数倍增的力量是可怕的。
这个步骤仍然全手工,医护人员需要全程全神贯注进行,
确保0失误!
而且提取完的核酸很容易被污染,很容易降解,所以操作更要绝对谨慎谨慎又谨慎!毕竟一板可有几十份标本呢!
同时,提取好的核酸只需加入5ul进入试剂体系进行扩增,
5ul什么概念?
一滴水的十分之一,用极小的枪头也只能看到头上那一点点~而且还要求操作过程:快!稳!准!
这个过程需要1-2个小时,而且仪器一旦启动扩增程序,是不能停下来中途添加新的标本的,必须要等这一批的结果扩增完成后,才能进行下一批标本的扩增。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核酸检测不能做到随到随测的原因之一,因为仪器一开机就停不下来,必须要运行完这个批次才能进行下一批。
如果真要做到随到随测,那就需要像阿基米德说的——
“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杆和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一样,我也可以说——
给我足够的人,足够的仪器设备和场地,我就可以做到新冠核酸标本随到随测。
但做完上面这些就够了吗?肯定不啦!
在进行每一次检测时,还需要加入相应的各种阴性对照,阳性对照,质控,生理盐水对照用以监测此次实验全过程的质量,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及准确。
毕竟实验过程太多步骤,存在太多潜在的干扰因素了,所以就需要每批次都要采取这样的措施来确保检测质量。
结果出来后,还需要查看结果,核对标本信息,结果发放,数据传输(就是发绿码)。
这下你知道 为什么做完核酸以后 不能马上就出结果了吧?
最后,小编要提醒您: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个人防护,外出时佩戴口罩,并且勤洗手,勤消毒,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可一定程度上减少自身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几率。
本期编辑:洪怡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