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出现打喷嚏、鼻塞、流鼻涕等症状,这是一种过敏的反应。近年来,中国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公众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却相对滞后。为此,专家呼吁,应重视过敏性疾病的全病程管理,从预防、治疗到与“敏”共生,正确认识过敏性疾病,建立防重于治的观念。
过敏性疾病又称变态反应性疾病,是由本来对人体无害物质引发的一种异常的身体免疫反应。来自耳鼻喉科、皮肤科、儿科、呼吸科等过敏性疾病相关领域的专家提醒,一旦发生过敏症状,应积极规范治疗、查清并避免接触过敏原。
常见的过敏性疾病有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花粉病、某些皮炎等。过敏症不分男女,从新生儿、儿童到成人的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
皮肤科医生表示,过敏性疾病可发生在全身的任何部位,常见于皮肤表面、鼻部、眼部、呼吸道及胃肠道。以过敏性鼻炎为例,主要表现有鼻塞、鼻痒、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长期、反复发作,如未能及时预防或干预治疗,可能影响患者的睡眠、社交、工作等。不仅如此,过敏性鼻炎患者会有各种合并症,比如哮喘、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等,严重时有可能合并抑郁等精神障碍,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预防是过敏症管理的关键一环
生活中,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吃了花生、芒果、桃子会嘴唇肿胀、皮肤痒、肚子痛、呕吐;有的人在花园里玩了一会儿,会打喷嚏、流涕甚至发生哮喘;有的人服用某些药物或注射某些药物会出现皮疹,严重时出现心跳、呼吸暂停。这些都是过敏“惹的祸”。因此,加强对过敏性疾病的综合管理,需要正确认识过敏症的发生和治疗。
“患者应当建立防重于治的观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鼻科副主任王成硕教授表示:“一旦发生过敏症状,患者要积极规范治疗、查清并避免接触过敏原;要重视环境卫生,房间要勤打扫通风,避免接触过敏原,合理规范用药,特别是对于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提前花粉季节两周进行预防用药,对于控制疾病症状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有关部门和机构还应该加强过敏性疾病科普工作,为更多患者普及规范诊疗知识。”
据研究报告显示,在中国,过敏性鼻炎的常见过敏原是尘螨和花粉。对于室内过敏原如尘螨,需要患者在室内避免接触毛绒玩具、地毯、挂毯等物品,保持房间通风换气,被褥衣物保持干燥;对于室外过敏原如花粉、真菌等吸入物,患者在过敏原高发季外出时一定要佩戴口罩,尽量不去致敏花粉散播广泛的地区。
专家提醒,在过敏性疾病治疗中,需要做到预防性的疾病用药。过敏性鼻炎患者在明确过敏原的情况下,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预防性用药,如口服抗组胺及糖皮质激素类鼻喷剂等,有效预防及控制过敏症状。一旦出现过敏症状时,应该及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
防过敏疾病专家支招
对最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专家从多学科角度提出了建议,即应从预防、治疗到与“敏”共生的综合防治、适当药物对症治疗。
针对过敏性鼻炎症状常与感冒症状混淆,从而导致延误诊治的问题,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过敏诊疗中心主任程雷教授表示:“大众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存在局限,做好过敏性鼻炎科普宣传,有利于患者早期就诊,对于促进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北京医院大内科主任、呼吸科与危重症医学科孙铁英教授说:“上气道过敏性鼻炎,下气道过敏性哮喘常被称为‘同一气道’过敏性疾病,哮喘与鼻炎关系密切。如果不关注上气道,过敏性鼻炎得不到规范治疗,鼻炎会成为哮喘发病难以控制的因素之一。”
由于儿童相较于成人更容易共患多种过敏性疾病,忽视过敏问题往往会导致多种合并症得不到控制,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与生活质量。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许政敏教授呼吁:“早期治疗、规范治疗是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治疗要点。”在用药方面,鼻用激素在治疗过敏性鼻炎中处于一线地位,按照说明书或者医生处方用药是安全、有保障的,家长不必谈激素色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张建中教授表示:“过敏性皮肤病包括特应性皮炎(湿疹)、荨麻疹、接触性皮炎、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等。这些过敏性疾病不仅有皮肤表现,还常常有内脏系统表现,是系统性疾病。患者需要及时、正规就医,科学预防,合理治疗,才能控制和消除病痛,防止病情加重和形成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