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足迹丨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牢记嘱托扎根边疆——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2022-04-14  

 

【场景再现】

 

  2014年4月8日,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中学工作的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2000届毕业生群体代表,怀着深切的敬意,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汇报他们扎根新疆14年,在沙漠边陲教书育人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信中说,你们响应国家号召,怀着执着的理想,奔赴条件艰苦的西部和边疆地区,扎根基层教书育人,十几年如一日,写下了充满激情和奋斗的人生历程。你们的坚守、你们的事迹,令人感动。


  习近平强调,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你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访谈心声】
 

  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2000届毕业生群体: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始终激励着我们,鼓舞着我们。我们一定会像总书记期望的那样,不忘青春梦想,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


  告别绿野无垠的国家园林城市——河北省保定市,15名河北保定学院的毕业生来到风沙漫漫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一待就是22年。三尺讲台上,他们默默奉献、甘于平淡、无怨无悔,用智慧、汗水和心血,为这个边陲小城培育了一批批优秀学生,成为当代青年的杰出代表。


  他们的坚守和奋斗,感染和带动了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河北、山东、四川、河南、甘肃等全国各地大学毕业生相继来到且末、来到新疆,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扎根奉献,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4月2日,在且末县第一中学校园里,副校长王伟江正带着大伙儿在绿化带里移栽树木。这所学校是寄宿制高中,有1100名学生。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体育馆等一应俱全。


  “8年前,当我们接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时,那种激动的心情用语言难以表达。”王伟江是2000年保定学院来且末县支教的15名毕业生之一,他说,“习近平总书记那么忙,还惦记着给我们回信,这对我们是巨大的鼓舞,信中的每一句话至今都印刻在我们心里。学校召开师生大会宣读回信时,我们都流下了泪水。”


  8年来,且末县各个中小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且末县一中,县里投入建设资金超亿元,硬件设施在全县首屈一指。


  今昔对比,王伟江感慨不已。他回忆说:“2000年,我们刚来时,教室是平房,宿舍也是平房。很多窗户都漏风,大家就拿纸糊,风一吹哗啦啦响。”


  “且末县风沙大,一次沙尘暴就会‘刮’走几位教师。”时任县教育局局长的廉春喜说,因条件艰苦,当时不少学校缺老师。新学年马上开始,且末县中学初一年级7个班有6个班的班主任空缺。


  不能再等了。且末县领导决定,前往河北招聘教师。


  “当时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启动,人们对雄奇壮美的新疆充满向往。”时任且末县人事劳动局局长、编委办主任陈辉说,在保定师专(保定学院前身),招聘小组给应届毕业生讲新疆人的豪迈与奉献,讲且末人不惧风沙、建设家园的精神。“200多名学生报名,我们选中了15名品学兼优的毕业生。”


  “15人里面,有不少都已经在河北省联系好了工作,有的还收到了专升本录取通知书。”县一中历史教师侯朝茹说,她也是15名毕业生中的一员。侯朝茹至今忘不了初到且末的情景:“赶火车、坐汽车,一路向西。在塔中沙漠公路入口,两行大字跃入眼帘: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我们15个人,凝视着这两行字,很久。”


  学校到了,土墙、土坯房,陈旧的大门,但地面和教室里洒扫得十分洁净。走进大门,全校师生夹道欢迎。校长说,为了迎接新老师,师生们一早就排好队,到河边一桶一桶拎水,把校园全部洒扫了一遍。


  “那时候,我的心里一下就安定了。我想,这辈子,就是这里了。”侯朝茹说。
 

2000年7月,侯朝茹(前排左二)和她的同学们的毕业留念(资料图片)
 

  “我们深受鼓舞,要培养出更多优秀孩子”


  且末县太缺老师了。来了不到一个星期,他们就走上了讲台。其中6人当了班主任。


  空气太干燥,尘土飞扬。嘴唇干裂、喉咙肿痛、鼻子流血……外来人的常见病,他们一个也没落下。


  沙尘暴也来了。那一天正在上课,天色毫无征兆一下子暗沉下来。打开门,呛人的土味儿扑鼻而来。学校通知,为了安全,老师们要护送学生回家。


  第一次见这阵势,“河北老师们”也有点怕。15个人三两成组,分头送学生。回来后,他们发愁了:沙尘暴一来就停课,孩子们落下课怎么办?


  2002年,15人中有一位因父母病重,决定离开且末。初春的车站,孩子们在寒风中自觉排队,给老师送别。车站归来,孩子们默不作声。第二天课间,终于有孩子怯怯地问侯朝茹:“老师,你们不会走吧?”望着孩子们渴望又无助的眼神,侯朝茹心里一阵酸楚,同时也升腾起一股力量:“我们不走,会陪着你们长大。”


  有力量,就会创造奇迹。2003年,他们从初一带到初三的第一批初中毕业生,中考成绩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名列前茅。


  风沙磨去了稚嫩,代之以坚韧。22年,8000多个日夜,他们带出了一批批优秀学生:依利米努尔·艾麦尔江在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大赛中脱颖而出;努尔曼古丽·依明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走上孔子学院讲台;学成归来的张春节,成了一名优秀的教师……


  “总书记在信中夸奖了我们,我们深受鼓舞,但深知自己做得还不够,我们还要更努力一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孩子。”侯朝茹说。
 

2000年,保定学院的支教学生抵达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资料图片)
 

  总书记回信激励更多青年壮志西行
 

  习近平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的回信,让保定学院赴且末县支教教师群体的事迹为人们所熟知,感动影响了很多人,激励着一批批大学生壮志西行。
 

  2014年以来,全国各地众多学子踏上了新疆这片神奇的热土。在且末县,2014年以来有其他省区市900多名大学生扎下根来,在教育一线默默耕耘。来自保定学院的老师增至26名,分布在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校。
 

  荀轶娜,保定学院2003级英语系毕业生。她被师兄师姐们奉献大漠的事迹深深感动。毕业时,她给父母打电话:“我要去新疆且末,已下定决心!”


  到且末后,她一个人带三个班,一天下来嗓子干得像着了火。三个月后的一天,她正带着孩子们读课文,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医生诊断为声带不闭合,原因是用嗓过度。


  后来,声带失声连续出现,但荀轶娜以坚强毅力挺过了那段难熬岁月。有一次上课,荀轶娜撕扯着嗓子对口型,给学生们示范单词读音。“当时,课堂上特别安静,孩子们学得非常认真。”荀轶娜说,他们渴求的眼神,会给你很多克服困难的力量。


  侯朝茹说:“2021年实行新的课程标准,我们与年轻教师们一起钻研,交流经验。虽然我们不再年轻,但是我们不忘青春梦想。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期望的那样,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如今的且末县,高楼林立,街道宽阔,城乡公路四通八达,经过且末的和若铁路即将通车。在城外的治沙基地,一行行红柳铺展着无边的绿意。


  “来自四面八方的教师们与这里的各族群众心连着心。他们,就是扎根大漠的红柳。”且末县一中校长王晓军说。

来源:石榴云 新疆日报
本期编辑:陶映旭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