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9日,习近平主席亲临新疆军区某红军师视察时,语重心长对部队领导说,你们开展的“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建设,把“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这个做法很好。要发扬光荣传统,永葆老红军政治本色。
该红军师是由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和领导的。
九十载风雨路,岁月峥嵘,苦难辉煌。从6支步枪建队伍,到经历30余次改编整编,再到雪域高原练兵备战,该师成立90年来,凝聚形成以“对党忠诚、信念坚定;长攻善守、勇猛顽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热爱人民、甘于奉献”为主要内涵的红军师精神。
如今,该红军师在喀喇昆仑高原上,斗风雪、砺血性,把红军师精神化为自觉行动,不断砥砺奋进,谱写着新时代红军传人的光荣篇章。
“对党忠诚不能只挂在嘴边,必须落实到行动上”
舞台上,战士业余演出队四级军士长李明军和战友扮演的红军将士,在敌人猛烈火力压制下,冲锋、倒下、爬行,搭成人梯,再爬行,终于把战旗插上了山头……夜幕降临,一场根据红军师历史精心编排而成的情景剧《忠诚》在野外驻训场拉开帷幕。
“陕北红军中第一个女指导员任志贞,在受伤被俘的情况下,宁死也不透露部队行动,最终英勇就义,年仅19岁……”
一段段跨越时空的“对白”,一个个关于忠诚的故事,拨动着官兵思想深处的情感线,在潜移默化中激起心灵回响。
“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忠诚,这已经成为一种品行,融入到红军师官兵的血脉中。”该师政治工作部主任杨前卫说。
2020年4月,一支数百人的队伍,从条件优越的渤海之滨,千里移防至乌鲁木齐。
面对新力量的加入,该红军师某团党委既开心,也发愁。喜的是力量扩大、作战能力进一步提升;忧的是编制体制调整,一些优秀的干部该如何安置。
“他们千里移防,告别家人,也是为了军队改革的大局。我是共产党员,就必须以大局为重,当好表率!”该团合成二营原教导员吴曰斌说,“对党忠诚不能只挂在嘴边,必须落实到行动上!”随后,他找到团领导,主动申请调整岗位。
吴曰斌被调整为政治工作处副主任的命令公示后,在官兵中炸开了锅。入伍近20年,吴曰斌先后带队参加军事演练等重大任务,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
“对这样一个顶着各种光环的正营职干部来说,在现岗位上调副团并不难,为何要主动提出当副主任?”面对疑问,吴曰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35年9月,徐海东率领红25军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在延川县永坪镇胜利会师。会师后,中央决定将两支军队整编成红15军团。刘志丹与徐海东都是革命利益高于一切的人,在谁当军团长的问题上,都互相谦让。最终,徐海东任军团长,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没多久,红15军团就打了个漂亮的劳山战役。
去年,以军衔为主导的新的军官制度正式实行。面对调整带来的个人利益影响,红军师官兵仍以大局为重,积极克服。师保障部装备管理科原科长张永星,以“服从军官结构优化”为由,主动申请调整为助理员。在高原驻训1年里,他结合各类演训活动,不断完善各项装备管理预案方案,提高装备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得到各级首长认可。
“党有召唤,我有行动!”探访红军师,和吴曰斌、张永星一样“以大局为重”的官兵不在少数——
有一年,该师某团官兵闻令而动,从吐鲁番盆地奔袭到喀喇昆仑高原。官兵还没来得及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就接到了新任务——该团1营需选派人赶赴海拔5100米的秋迪俭革拉哨所驻训。那是一个“云端哨所”,含氧量只有平原的35%,年均气温在零下15摄氏度,常年刮着6级以上的大风,条件极为艰苦。
看着官兵因高原反应略显苍白的脸色,营党委犯了难:到底派谁去?
“把选择权交给大家!”营党委集合全营官兵作了简短动员。当天晚上,100多封饱含赤诚的“请战书”,堆满了教导员的办公桌。
90年来,一茬茬红军师官兵,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在生与死的考验下,对党绝对忠诚早已成为红军师官兵们最鲜亮的底色。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忠诚,已经成为一种品格,融入血脉。
旭日初升,阳光洒落在秋迪俭革拉哨所一侧的“党旗山”上。垂直的峭壁上,巨大的党徽熠熠生辉。来到哨所的年轻官兵正在做巡逻准备。他们将忠诚之心融入每一次巡逻执勤和站岗上哨,用日日夜夜的坚守,诠释着捍卫祖国领土的赤胆忠诚。
“我是党员,打头阵、冲在前是我的‘特权’”
喀喇昆仑,高原腹地,一场实战化战术演练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海拔4500米的崎岖山路上,红军师某团侦察连连长刘广兴拿着地图,奔跑在队伍最前面,此刻他的喉咙和肺部像着了火,不停喘着粗气。班长马建背着两支枪在队伍最后,6名上等兵被紧紧地夹在中间。
狂风在耳边呼啸,道路突然陡峭,山峰横亘在眼前。刘广兴第一个弓着腰抓着岩石往上爬。突然,他一脚踏空,顺着山坡翻滚而下。右侧手臂和膝盖被石头划伤,鲜血将厚厚的冬装渗透。
大家围成一团,都抢着要替连长探路。刘广兴摆摆手:“我是党员,打头阵、冲在前是我的‘特权’!”
经过简单包扎,刘广兴再次启程。“踩着我的脚印,跟我来!”他紧紧地贴着坡度达60度的山体,踩着过踝的积雪,艰难地向上攀爬。
寒风裹着沙石,猛击在众人身上。但抬头看着最前面那战风斗雪的身影,战士们没有犹豫,踩着连长走出的脚印,向山顶冲锋……
在这个无数先辈浴血奋战过的地方,耳旁的寒风仿佛呼啸着厮杀与炮火声,眼前的险峻雪山仿佛还有他们艰难翻越的身影,在风雪中一步步向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进发……
1962年,在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红军师某团班长王增贤多次请战:“把最艰苦的任务交给我吧,我请党在战斗中考验我。”王增贤身体不好,肝发炎,经常胸疼到吃不下饭。战斗前,医生要求他留在后边,这可把他急坏了:“我是党员,更是爆破组组长,现在要爆破组组长留在后边,这像什么话?只要有一口气我也要冲上去,革命战士要有股英雄劲!”
晚上,部队接近敌人。“发现敌情,卧倒!”敌人机枪响起,几名战友倒在血泊里,敌人的火力点封锁了前进的道路。“让我上,为牺牲的同志报仇!”说罢,王增贤带了4颗手榴弹向火力点迂回过去。他几次跌进沟渠,虽负伤却依旧忍痛匍匐前进。敌人发现了他,子弹打在他跟前,碎石乱飞。他猛地上前投出手榴弹,霎时几条黑影摇晃着倒了下去。大部队赶来时,火力点已被彻底摧毁,为部队前进开辟了道路……
一个个红色故事在雪域高原口口相传,某连上等兵詹佳胜说:“每当读到先辈们不怕牺牲、冲锋向前的故事,总感觉热血澎湃,这些有血性、能打仗的老前辈才是我们这一代人真正的偶像。”
一支部队,信仰的力量可以让军旗更加鲜艳夺目;一名军人,忠诚的誓言可以使人生更加波澜壮阔。
有血性在红军师历史中绝非个例,红军师某团猛虎三连“铁血”排长张旭阳就在困境中带领战士们化险为夷。
“当面之敌正增派兵力,企图夺占我山脊一线高地,上级命令我部迅速增援。”张旭阳根据指令迅速组织全排战士全副武装向山脊线出动,他明白,这不是普通的山地战术演练,而是检验身处一线的猛虎连能否在关键时刻顶得上。
在登山时,除携带武器装备外,每名同志还要携带十多公斤保障物资,夺控要点山体高差400米左右,坡度40到60度之间,且山体土质较为疏松,在缺氧高寒条件下完成难度可想而知。时间紧、任务重,张旭阳决定不走预定路线,径直爬上这座山!
这样的任务要求无疑将难度翻了几倍,寒风一阵阵打在脸上,张旭阳将最重的火炮扛在肩上,缺氧吃力之余还不忘拉战友一把,他的一举一动无疑给战士们打了强心针。
到达山顶已是暮色,全体人员顾不得休息,立刻用身体构筑挡风墙,清点装备,接应部队继续战斗。
“一发装填,放!”一发发炮弹精准砸入“敌”阵地,寒风依旧猛烈,温度骤然降低,但战士们的作战状态丝毫未受影响,猛虎三连最终以首发命中,发发制敌的战果扫清当面“顽敌”。
“攻如猛虎,战无不胜”是猛虎三连不变的连魂,更是三连人矢志强军、激发血性的信仰。张旭阳告诉笔者:“越是危急关头,越要英勇果敢挑重担。”正是有了对这种精神的不断学习与传承,“猛虎官兵”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勇猛血性,奋进在新时代强军之路最前沿。
90年来,正是这样一茬又一茬的红军师官兵,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在生与死的考验下,顶上去、冲在前,彰显着对党绝对忠诚。
“越是困难重重,越要有咬定青山不松劲的决心”
随着上级一声号令,全师官兵千里机动至喀喇昆仑高原。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新装备列装是在高原,没有系统的教学,没有现成的数据,更没有帮带的专业人员。虽然装备越来越先进,作战能力越来越强大,但因构造与功能与以往装备大不相同,有些老驾驶员和操作手都摸不着头脑。
“这控制面板怎么用啊?按键密密麻麻的,咱也没学过啊!”看到刚刚列装不久的反坦克导弹发射车,原本格外兴奋的驾驶员王杰,一钻进驾驶舱便“傻了眼”。
首次面对新装备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列装,不少官兵心里有所担忧,从未接触过的新装备、如此繁琐的操作界面、无人教学的训练条件,能否开得稳、打得准、联得通是巨大挑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实战,万一没掌握清楚,这“铁疙瘩”怎能在战场上打赢?
这样的难题,在红军师官兵眼中自然无法与老一辈所经历的战火相提并论。新装备配发以来,红军师官兵主动收集各类数据,剖析理论知识重难点,结合实际战场环境钻研自学,积极筹划轮训方案,组建钻研小组,进行研究、探索,加快新装备融入体系。
“各组注意,快速通过前方敌反坦克区域,对1—3号高地顽敌行进歼灭”。伴着寒冬的迷雾,战车协同实弹演练激烈展开。“能见度较低,注意观察,反坦克导弹车对敌进行火力打击。”车舱内的操纵手控制反坦克导弹打击目标,狙击手远程狙杀,突击组扫清残敌。各组紧密配合,化阻碍为优势,反坦克导弹车在迷雾的掩护下,打出装备与环境融合新高度,将“敌”一举歼灭。指挥员李建涛深有感触:“越是困难重重,越要有咬定青山不松劲的决心!”
如今,红军师重整重塑,武器装备全面列装,全师官兵在驻训高原的关键时期一心提高人装融合度,只为形成新质战斗力。
从黄土高坡到青藏高原、从世界屋脊到火洲盆地,时隔42年红军师再次入藏,从一个艰苦的地方到另一个更艰苦的地方。“一条高原路,处处鬼门关”。一路来,海拔落差5000多米,温差超过20摄氏度,顶着缺氧带来的不适,历时7天,行驶近3000公里,红军师官兵用铁血师魂书写忠诚。
身处世界屋脊,每一次的巡逻都是对官兵的考验,每一次登山都是对官兵的挑战。“不管巡逻路有多艰难,每次班长顶着寒风、高举国旗走在队伍最前侧,我们的战斗力更顽强了,誓把国旗插上一线的每个高地。”
向上攀登一步都显得那么艰辛,更别说在寒风刺骨的山头宿营,红军师某团指导员刘云峰每次巡逻都把战士们围在火堆旁,给他们讲述一个个扣人心弦的红色故事,时不时还有连队曾经发生的有趣往事,让每名战士不仅听得津津有味,还让整个队伍士气更加高昂,久而久之,战士们戍边守国的愿望更加强烈,完成任务的能力更加出众。
红军师官兵怀着“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决心和毅力,发扬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迈着铿锵步伐向着山顶前进……
一心听党话、铁心跟党走,红军师官兵始终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使命牢记在心,决不辜负血洒疆场的前人,决不愧对继往开来的后人,当好新时代红军精神的传人,屹立在喀喇昆仑之巅!
来源:石榴云 新疆日报
本期编辑:陶映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