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争创文化润疆引领示范区丨笔尖上领悟匠人匠心——《荒原筑梦》作者眼中的克拉玛依城市工匠

2022-03-05  

 

  2月17日,大型纪实文学集《荒原筑梦——克拉玛依城市工匠纪实》第一部正式登陆喜马拉雅APP,该书经近20位我市本土作家历时1年创作完成,全书讲述了100位克拉玛依城市工匠的生产生活故事。

 



识别二维码收听

 

  书中将城市工匠的奋斗历程与克拉玛依的变化发展紧密结合,表现了克拉玛依由戈壁荒滩到塞外江南的沧桑巨变,歌颂了克拉玛依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建成共和国一个大油田的非凡气度和伟大精神。

  
  近日,作者们再次回忆起当初采访时的经历,再次感受克拉玛依城市工匠们的精神仍深受鼓舞,在他们眼中,这些工匠们无不葆有永恒的匠心。
 
 

  王琦:要看向更远的未来

 

  王琦在全书中共采写了8位工匠,在第一部中,记录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电焊技能专家谷刚和优秀青年乔亮杰两位工匠的故事。
  
  在采访时,王琦除了了解工匠的故事之外,还深入挖掘工匠们的性格特点,“长远规划”是她在数次采访中提到过最多的词,这也是她对工匠们共同优点的总结。
  
  在面对家庭和事业两难抉择时,谷刚和乔亮杰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成为扎根新疆的“胡杨”;在面对眼前的工作时,他们同样在考虑着更加长远的发展。
  
  当谷刚遇到疆内技术短板,有人提出要请外国专家来时,他心里铆着劲迎难而上,“必须要能自己修,这次请专家来了,难道以后都要请专家吗?”
  
  掌握技术后,谷刚并不就此满足,而是计划继续精进学习。他编写出的“焊前预热、焊后缓冷”的《裂解炉炉管焊接新工艺》每年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80多万元。
  
  在乔亮杰的身上,王琦也发现了同样的特点:乔亮杰思考问题时看得很远,似乎总比同龄人高一个维度。
  
  仰望巨大的石化工业装置,乔亮杰在意的不只是眼前的操作任务,他爱上了装置的管线、阀门、机泵、塔器,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俯视这个大家伙。
  
  “面对网状流程工业,不能只将思维禁锢在眼前,这样是达不到掌控驾驭的目的,而是要用全局思维去深入了解,不然永远只是泛泛。”这是与乔亮杰交谈时,他让王琦印象很深的一段话。
  
  走近克拉玛依城市工匠,王琦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光环和艰辛付出,还探究到他们之所以能做得更好的深层次原因。在谷刚和乔亮杰的工作中,他们的目光都在看向更远的未来,或许不局限于眼前便是他们成功的秘诀。
 

  毕鸿彬:他的身影就在眼前

 

  中国石油第一代知识分子楷模、革命烈士王继谔,毕生研制开发石油产品上百种,用一生追求书写出“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他的事迹被作者毕鸿彬记录在《荒原筑梦》的第一篇。

  
  王继谔的大儿子王成新和毕鸿彬原本是一个单位的同事,但在毕鸿彬的耳中却很少听到王成新讲起父亲的故事。从采访时才得知,由于王继谔工作繁忙,王成新幼时总在亲戚家辗转,上小学时就转了5次学,初中才回到他父亲身边。
  
  这本书的采写创作使毕鸿彬从王成新口中了解到了许多在从前的文章中读不到的王继谔,也是通过王成新,毕鸿彬几经周折才联系到王继谔曾经的老同事。
  
  吕允庭是王继谔曾经单位的司机,毕鸿彬原本计划对吕允庭当面进行采访,但在接通电话谈起王继谔时,吕允庭便止不住心中的那份怀念,滔滔不绝地说起了他们曾一块去可可托海出差的故事。
  
  毕鸿彬说:“前后我总共采访了7个人,每位采访对象提起王继谔都赞不绝口,他们倾其所知地向我讲述关于他的故事,王继谔的形象在我脑海中也逐渐被刻画出来了。”
  
  为更深入地走近王继谔,毕鸿彬还前往独山子博物馆王继谔同志事迹陈列室,陈列室内封存着王继谔的照片和遗物。每一本油品分析笔记、每一篇出差报告、每一瓶油液都在讲述着王继谔对科研的一丝不苟,深藏着他为克拉玛依石油工作付出的心血。
  
  采访和参观结束后的那天晚上,毕鸿彬独自坐在桌前写着王继谔的故事,同时也是在写着她对王继谔的那一份敬佩之情。当她完稿抬头的那一刻,毕鸿彬的眼泪不由得落下,这时窗外已旭日初升,散发出道道金光。
  
  “那一刻,王继谔的身影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他手持油瓶,从油田广阔的大地上走来,从寒冷的冰天雪地中走来,从实验台的仪器前走来,从林立的炼塔间走来……”
 

  王芳:不一样的“大国工匠”

 

  “7年前,我就写过他,那篇文章叫《小队科学家谭文波》。”王芳笑着说,“我和老谭还是有些缘分的,我们都是西部钻探的,他在试油,我在录井,我是做宣传工作的。”

  
  7年后,王芳要重写谭文波的故事,她却有些许担心。“怕同事们会有种我‘吃人嚼过的馍馍’的感觉。因为老谭太红了,要想写出不一样的老谭,我必须越过别的作者,写出新意来。”
  
  而这次采写恰好撞上了王芳在北京学习的时间。一周时间里,她每天下课后都打电话与谭文波狂聊,这“新意”还真的被热火朝天地聊出来了。
  
  在书中,王芳用了近4000字2个章节记录下了谭文波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有上学时期的调皮捣蛋,也有面对沉重压力时的情绪低落。
  
  “我之所以花大篇幅写这些,是希望能通过接地气的内容,让他的故事真正激励到大家。我想让大家知道,其实大国工匠也只是个普通人,他们也会有缺点、有怕吃苦的时候,他们只是因为比我们付出得更多。”
  
  在采访过程中,谭文波将自己追求极致,一次次与技术较劲、与困难死磕的过程讲给了王芳。那些感人的、有趣的,甚至是惊险的故事,在王芳看来,是“大国工匠”背后如春雷惊空般振奋人心的劳动创造之力,是德行与技能相佐去实现梦想的有力证据。

来源:克拉玛依零距离
本期编辑:张琳晗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