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拉玛依日报讯(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沙露 通讯员 郭阳 张博)地面检测仪显示,1200吨液态二氧化碳循着埋藏在地下近6000米油层“散发出的油味儿”自动努力地挤进去,为原本坚如磐石的油层建立起密如蛛网、相互贯通的裂缝,让裂缝中原本“心如止水”的致密油慢慢沿着这个打通的通道走向井口。
这一幕发生在9月4日的新疆准噶尔盆地玛湖油田。
当天,由新疆油田公司实施的全国首次“全链路智能化二氧化碳前置压裂试验”在这里成功完成。
“运用人工智能将二氧化碳进行埋藏的同时又驱动石油开发。”新疆油田公司玛湖勘探开发项目部工艺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继卓兴奋地说,“这标志着‘人工智能碳埋藏’成为我国石油开发新动力!”
玛湖油田是十亿吨级储量的超大型油田。但油藏类型并不“友好”。“70%属于致密油藏,油层孔喉细密、连通性差、开发难度大,几乎每口井都要经过压裂改造后才能‘挤’出原油。”怀柔国家实验室新疆基地资深专家唐勇介绍说。
但按照传统压裂施工方式,需要数十人在高压管线满负荷运行的状态下进行作业,安全风险较大。
2021年,新疆油田跟随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步伐,提出了自己的“双碳”战略目标。
能不能“一石三鸟”——提高致密油藏连通性,降碳减排,无人(少人)作业?
“针对这一问题,2024年,新疆油田公司玛湖勘探开发项目部组建了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重大试验项目经理部,牵头攻关‘人工智能碳埋藏’系统,通过搭建‘智能控制系统+远程操控平台+无人化装备’技术体系,依靠传感器实时盯紧压力、液位,使二氧化碳能像开着‘自动驾驶’汽车一般进入地层。”张继卓说。
如今,“人工智能碳埋藏”完全代替施工人员,全程实现零人员进入高压区;智能预警系统搭载20多种“风险雷达”,一旦发现异常,10秒内就可自动“关停—泄压”,应急处置效率提高了12倍。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致密油资源占剩余油资源的40%;据中国人大网今年9月的报道,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我国距离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任重道远。
“这项工艺技术具有广阔的推广空间。”张继卓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