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张莉萍 通讯员 常钰君 它是谁?对着浮舱的钢板扫一圈,哪怕有电弧强光,也像“戴了专业墨镜”般不受影响,在短时间内就能把焊缝的具体情况“记”得一清二楚,连细微缝隙都不放过……在创新成果展示区,参会代表正在中油(新疆)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展台参观储罐浮舱智能焊接机器人。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闵勇 摄 9月19日,中油(新疆)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带着它骄傲亮相克拉玛依市首届人工智能应用大赛决赛暨创新成果展项目签约仪式现场,它,就是储罐浮舱智能焊接机器人。 据悉,它可以“摆平”各类复杂工况的难题。很多位置用人工焊接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出现偏差,但它的焊接效率是人工的3倍,且能保证98.6%的合格率……参赛团队讲述着它在石油化工、LNG储罐等领域的“传奇故事”,让大赛现场的观众为之赞叹。在创新成果展示区,克拉玛依市气象局工作人员正在对AI智报天气项目的无人机进行组装。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闵勇 摄 工业能源的“硬核”气息尚未散去,农林水牧区域的一抹绿意便撞入眼帘。在克拉玛依的大地上,曾经寸草难生的盐碱干旱区域正悄然换上绿装。而现在,AI技术正在为林草生态管养注入新动力,助力新一轮的生态变革,而金竹草便是这场生态变革中起到亮眼作用的绿色先锋。在创新成果展示区,多家单位人展示了不同功能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闵勇 摄 这个由市林草局与广州东篱智云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合作项目,既有天上的卫星“扫视”、又有无人机的“眼睛”拍摄、地里还有“探测器”——这些“伙计”会实时盯着金竹草示范田的情况,把土壤成分等数据一股脑传给AI“智慧大脑”,它能精准控制浇水数量,还能提前揪出病虫害,准确率高达92%;金竹草能扎根2米深,悄悄“吃”掉土里的石油污染物。该模式无疑为减碳环保树立了好样板。与会嘉宾参观政务服务AI助手。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闵勇 摄 民生内容的AI互动里藏着最实在的温暖。市数据资源与政务服务中心的“政务服务AI助手”像是个“懂行的熟人”,帮市民把办事流程搞得明明白白;还有市卫健委和北京医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项目,让“小克医生”成为患者的福音,驱散了求医问药时“摸黑找路”“走冤枉路”的不安与慌张……参赛团队代表介绍的话语刚落,现场便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医疗与教育的创新饱含对生命与成长的敬畏。自治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医院(市中心医院)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人民医院)把技术做进医疗需求里,实现了真正的服务“落地”;教育方面则形成“助学、助教、助育、助管、助研、助评”的智能教育服务体系,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为教师提供精准专业发展服务,极大促进了我市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与会嘉宾参观AIGC智能创作系统。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闵勇 摄 市三克油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带来的决赛项目——AIGC智能创作系统,就像给市融媒体中心配了个“全能内容生产管家”。不管是日常运营还是内部管理,该系统可以满足各类需求,从而提升新闻生产速度和内容质量。市消防救援支队的“火蓝先锋智能管理云平台”让大家眼前一亮,“这个系统可提前预判救援通道拥堵情况,帮我们抢回黄金救援时间。”消防员的话掷地有声。 回首历史,从1955年第一口油井喷出工业油流,到今天千万亿次算力驱动智能革命,克拉玛依这座城市始终用先进的生产力定义自己的坐标。在克拉玛依的故事里,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人工智能如何改变一座城市,更是一座城市如何以远见与魄力拥抱人工智能时代。从油田里的智能系统到田埂上的无人驾驶农机,从医院的影像分析算法到社区的政务助手——这次入围决赛的24个项目没有浮夸的概念,全是扎根克拉玛依本土的“问题解决方案”。 虽然此次决赛活动暂告一段落,但克拉玛依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的脚步却从不会停歇。或许这就是AI最动人的模样:它藏在焊花里、绿苗中、笑脸上,写就了一份份带着烟火气的“民生答卷”,让技术的力量,真正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责任编辑:王雯婧本期编辑:何沐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