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以人工智能激活高效开发新动能——新疆油田通过多场景小模型破解生产痛点小记

2025-09-17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黄富国 通讯员 谢军 于露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正成为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新疆油田公司积极投身智能化生产实践,以大模型建设为引领,以场景化小模型为抓手,在油气勘探开发全链条构建起“大模型统筹、小模型落地”的智能应用体系。

  “它通过自动化监测和分析,可以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减少人工巡检的工作量,有效提高抽油井正常生产时率和生产管理水平。”9月10日,新疆油田公司数智技术公司软件研发中心工程师严加展说。

  作为新疆油田的重要增产力量,百口泉采油厂面临着“产量增幅大与人员递减快”的双重挑战,尤其是每年近万井次的庞大检修任务,迫切需要新的力量支撑。数智技术公司通过深度调研,建立了以大模型赋能的“解题”思路,油井工况智能预测系统上线运行。据严加展介绍,该系统利用“专家模型+深度学习”的多模型融合技术,构建起覆盖11类常见工况的智能预警体系。

  据统计,目前油井工况智能预测系统针对抽油机常见的8类异常实现全自动过滤,可实现提前3天预测,精度达94%,类似井间抽制度推荐模型精度达85%,模型召回率达100%,预期可将非计划停井次数降低10%,为老油田稳产增效注入了强劲的数智动能。

  通过油气业务专家与数据分析专家的协同攻关,已孵化出“抽油井智能工况检测”“稠油吞吐智能分析”等一系列专业领域小模型,实现了从技术突破到业务落地的无缝衔接。

  针对低效井能耗过高的难题,抽油井智能间抽系统给出了精准解决方案。该系统通过分析单井产液量、含水率等参数,实现自动选井、相似井推荐等全流程智能化。百口泉采油厂以“云端”间抽技术为基础,探索更符合该厂生产实际的智能间抽模式,技术人员结合云平台大数据计算,实现对井况和供液的变化实时感知,不仅解决了驱动盲区的技术问题,还可控制机采速度与储层供液的速度匹配,维持最佳泵效,达到提效降耗的目标。

  在稠油开发这一高耗能领域,人工智能同样大显身手。在注汽环节,时机至关重要,早则造成浪费,晚则耽误生产。新疆油田公司风城油田作业区应用了稠油吞吐智能分析系统,注汽时机改人工预估为智能分析,通过低产井转轮自动识别算法,结合区块地质特征,智能优化注汽组合与参数设置。目前,该系统服务应用3000余口吞吐井,优化地质配汽方案,辅助注汽组合优化982个,综合降低2%低效/低质量注汽量,实现提质增效、绿色环保的多重目标。

  热注智控一体化平台为热注生产构建“智能中枢”,通过数据集成与智能分析,汇聚设备档案、生产参数、能效指标、隐患信息等全流程数据,利用智能算法动态监测锅炉运行、水质处理、蒸汽损耗等关键环节,实时捕捉设备异常并智能预警,减少非计划停炉发生,辅助科学优化锅炉启停、配汽方案等生产调度,推动能效提升、成本压降。让热注生产摆脱“经验依赖”,以数据与算法为驱动,减少非计划停机,延长设备连续运行时长,用智能手段全方位保障生产高效、稳定、绿色推进。

  值得关注的是,新疆油田的智能应用并非简单堆砌技术,而是坚持“大模型+小模型”的融合路径。以智能分析平台为中枢、小模型则深耕具体场景,又通过小模型的定制化开发破解了生产痛点,使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员工的“得力助手”。

责任编辑:沙露
本期编辑:何沐芸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