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盘活闲置地栽下致富种——记新疆油田公司南疆驻村工作队成员刘峰

2025-09-17  

  新疆石油报记者 许洁 谷胜

  2023年9月8日,秋季的南疆艳阳高照,喀什地区泽普县依克苏乡托皮恰村一户村民房前的葡萄藤绿荫蔽日。看着该村三小组的30余名村民们自带小板凳,在藤下围桌而坐,每个人眼含期待地等待驻村工作队给他们发放分红时,刘峰的心里就涌上一股满足感。

2023年9月,托皮恰村村民围坐一堂,领取第一笔庭院经济分红。新疆石油报记者 张昀 摄

  当时,是新疆油田公司驻喀什地区泽普县依克苏乡托皮恰村工作队第一书记。2002年年底,为了发展村民院前院后的庭院经济,实现村民基本蔬菜的自给自足和外销,刘峰和工作队成员一起,对村里的庭院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摸底调研。这一摸底,刘峰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原来,托皮恰村的大多村民既不会种植,也不会管理,各家的庭院里除了长着几棵一人多高的果树,大部分都杂草丛生;勤快一些的村民也只是围了个牛圈、羊圈,让牲畜有个晒太阳的地方。

  土地的闲置和环境的脏乱,让刘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这一多半闲置的土地,如果有效盘活,可都是能为村民带来收益的啊……一个流转土地实现增值的想法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在与工作队成员集体讨论后,刘峰决定将三小组部分村民家前庭后院闲置的零散土地集中起来,然后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销售。当被问及为什么要采取这种种植方式时,刘峰回答:“蔬菜种植只有规模化了,才能有效降低成本;而实施统一管理后,既能节约劳力资源,又能提高产量。”

  于是,刘峰带着工作队成员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宣传,引导村民将闲置土地进行流转,以实现集体种植、集体管理,村民则按照土地实际产值获得分红。

  然而,由于已经习惯了几十年的以户为单位的家庭田耕种植模式,该村村民们对土地流转及集体经营的概念十分陌生。而且村民还普遍认为,闲置的土地终究是自己的土地,不愿冒风险拿出来交给集体。

  为了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刘峰和工作队成员利用村民小组会、村民家庭会等方式,优先去党员之家、老村干部家做工作,直到做通一家再换一家。为了表达带村民致富的决心,刘峰不仅无偿帮助村民把庭院里的果树移栽到他们自家田地里,还对土地修整、水管带铺设、蔬菜菜苗等全部实行免费提供。

  在充分感受到工作队的真心实意后,最终,三小组21户村民在土地流转合同上签字按印。

  24亩的土地交集体以后,工作队和村“两委”进行了统一修整、统一规划,日常浇水、施肥、除草、打枝掐头等管理工作由村小组集体负责,销售工作则由工作队联络县供销社统一采购。此外,刘峰和工作队成员还请来县农技局的技术专家到田间地头实地指导,帮助村民提高种植技能。

  这种小型土地流转的尝试,让原先“单兵作战”的庭院经济产生了规模效益,村民不仅可以拿到由村小组按每户收成进行分配的出售蔬菜所得利润,各家院前院后也变得干净整洁,焕然一新。

  到了第二年秋天丰收之时,24亩的蔬菜种植一共为村民们带来了4.5万元的收益。

  这次尝试让刘峰深刻地感受到,观念转变后,村民家的后院还是那片后院,但闲置土地却变成了“增收地”。小型化土地流转后的增值增收,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拿到分红的村民欢天喜地,而刘峰和工作队员们又已经开始察看符合庭院土地流转的7个村民小组的180亩土地了。

责任编辑:姜蕾
本期编辑:何沐芸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