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散文|陈义龙 张革新:托起大山里的太阳

2025-09-17  

●陈义龙 张革新(新疆油田公司生产运行部)

  《山海经》中描写过一种神奇的泥土,这种泥土只要有一点点落入人间,就会像酵母发面、核裂变一般生长不息,它就是“息壤”。

  近70年来,新疆油田与托里县之间的故事,正像这“息壤”一样,不断生长……

  塔城地区托里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地处山区,平均海拔为1500米,支柱产业是农业、畜牧业。1986年,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只有272元,贫困人口2.1万人,占当时农村人口的54%,被国务院确定为重点扶持贫困县。1994年被列入国家“八七”脱贫攻坚计划和自治区百万人温饱工程计划。2012年再次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7年11月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新疆油田和托里县同处准噶尔盆地西部,毗邻而居,一个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备受瞩目的央企,一个是长期处在贫困沼泽中的贫困县,油地双方在“扶贫”与“脱贫的二重奏中开始了长期合作,共同走过了近70年的风雨之路。

  1955年10月29日,当钻头挺进克拉玛依黑油山地下620米深时,积蓄万年的力量破土而出!一股乌亮的油柱,如挣脱束缚的“油龙”,裹挟着地心的轰鸣冲天而起。那一刻,亘古荒原被唤醒,共和国的能源版图从此被改写。

  这一天,克拉玛依1号井喜获工业油流,标志着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今新疆油田)的发现,唱响了共和国石油工业一曲壮歌,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注入了强劲的工业血液。

  面对这片“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荒滩戈壁,为了加快建设,党中央号召全国各地支援克拉玛依建设。这无私的支援中,就有一份来自邻居托里县。

  1960年,克拉玛依油田原油产量突破100万吨,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克拉玛依也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支援全国各地油田开发建设的任务,毫无保留地奉献出了人才、技术和一切需要奉献的物资。同样,石油人也无数次为托里周边牧民送去希望和温暖,使一个个辍学的孩子重归校园。

  从1994年开始,按照集团公司有关要求,新疆油田承担起国家级贫困县托里县的对口扶贫任务,从教育、民生、产业等方面进行帮扶,展现了央企的社会担当,一个个帮扶项目犹如一束束的阳光,让贫困地区群众看到了希望——

  1995年,投资70万元建成托里县库甫乡石油希望小学,将先进教学设施引入课堂,送该校教师到国内其他城市交流学习,改善教学环境。

  1998年,投资630万元援建托里县多拉特水库,使下游1.1万亩农田耕地用水得到根本解决;投资125万元在托里县多拉特乡建起全县第一个标准化牧民示范新村。

  2000年,援建托里县郊万亩喷灌建设工程、190公里自然灌区防渗渠道、库甫干渠和30多口水井、6公里长的城镇街道基础设施,为促进托里县的经济发展,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3年,投资230万元援建托里县阿合别斗乡人畜饮水工程、乌雪特乡人畜饮水工程和阿合别斗乡老风口干渠工程,为贫困农牧民防病减灾、增产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托里县库布乡石油希望小学党委书记阿尔米亚回忆说,从1997年开始,新疆油田公司领导纷纷带头捐资助学,副处级以上干部开展“1加1”扶贫助学活动,每人至少捐助500元,当年就募集到社会各界捐助资金50多万元,作为扶贫教育基金救助托里县的失学儿童,使近1000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为了解决生源扩大教育设施跟不上的问题,新疆油田再次伸出援手,一批批办公用品、成吨的衣物、学习用具、电脑、课桌、书包如潮水般涌来。

  说到动情处,校长潸然泪下,感慨地说:“记得那是1998年6月1日,新疆油田援助的61名学生来到克拉玛依,与从未见过面的资助过他们的‘亲人’相见。那一天,被资助的孩子与资助人紧紧拥抱的场面令在场的许多人为之动容。”

  为了推动托里县扶贫工作深入开展,新疆油田公司先后选派21名责任感强、有学识有能力的优秀青年干部到托里县挂职。他们走遍了全县8个乡镇,参与项目调研的行程达10多万公里,全面了解了全县各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并给出了未来发展思路,先后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30多条,为托里县脱贫攻坚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自2016年开始,新疆油田转变帮扶思路,加大产业扶贫投入力度。先后投资2400余万元,援建了草畜林联合合作社、鹰嘴豆种植加工基地、哈萨克民族风情自驾旅游基地等产业扶贫项目,让农牧民向产业工人转变,实现多渠道增收。

  同时,新疆油田利用油田产业链长的优势,不断为脱贫地区农产品拓宽市场,组织当地龙头企业携近百种特色农产品参加在新疆、陕西、内蒙古等地举办的央企消费帮扶聚力行动,通过进社区、进食堂、进员工福利等方式直接带动产品销售,助力当地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群众稳定增收。

  新疆油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一系列指示批示精神,以解决脱贫地区群众最基础的民生保障问题为出发点,持续加大帮扶力度。

  2017年,新疆油田助力托里县提前实现脱贫摘帽,惠及2.1万群众。“十四五”以来,新疆油田共投入1.65亿元,助力托里县基础不断提升、民生持续改善。

  70年的光阴,70年的心血,新疆石油人已经在托里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教育帮扶方面,持续开展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劳动力技能、兴农讲堂等乡村振兴专业培训班,累计培训托里县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带头人、专业技术人员超3万人次。

  在医疗帮扶方面,与专业机构合作,为脱贫群众提供大病再诊断、特色科室扶持共建等服务,邀请北京三甲医院专家为脱贫群众开展“线上会诊”,累计诊疗托里县患者超1780人次,培训当地医务工作者5287人次;同时投入4000万元援建了4所乡镇卫生院。

  在就业帮扶方面,把就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发挥油田市场优势,统筹地方关联企业,推荐安保、环卫、厨师、驾驶员等操作性服务岗位200余人,人均月增收3000元以上,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在产业帮扶方面,援建草畜联营合作社,让1000多名贫困群众和两个村集体受益,每年每人增收2000元以上;援建哈萨克族特色旅游帮扶项目,惠及200名脱贫群众,人均增收4000元;援建农产品精深加工车间,惠及500户从事种植业的群众,户均增收1000元……

  在党建帮扶方面,组织公司机关部门、基层单位与托里县哈图镇和准噶尔社区党支部结对,每季度组织党员群众宣讲党的乡村振兴政策,交流基层党建经验,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等多种联谊活动,增强了基层党支部带领农牧民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凝聚力、战斗力。

  今后,新疆油田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关决策部署,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扎实履行央企责任,为建设“幸福乡村”、建设新时代美丽新疆作出积极的贡献。

责任编辑:景璐
本期编辑:邵文静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