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档案
瓦力斯・斯迪克,哈萨克族,1921年出生,新疆塔城人。曾任独山子油矿工人、独山子矿务局工会主席、矿区党委副书记,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石油战线上发展的第一位党员。1960年后,历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工会副主席、主席,新疆石油管理局党委常委等职,当选全国总工会第七、八届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工会副主席。上世纪50年代初,连续3年被评为独山子矿务局“一级劳动模范”,并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2年10月21日因病去世,享年61岁。

瓦力斯・斯迪克(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瓦力斯・斯迪克女儿 哈尼帕·瓦利斯 口述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郝建美 田华英 整理记录
在新疆石油工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个名字宛如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了一代又一代石油人的奋斗征程。他就是瓦力斯・斯迪克。
自幼孤苦伶仃的他,凭借钢铁般的意志投身石油事业。他一生坚守信仰、鞠躬尽瘁,在祖国西部边陲,以热血与忠诚诠释了老一辈石油人的家国情怀,彰显了边疆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最为深沉的爱。

瓦力斯・斯迪克成为独山子油矿的首位中共党员后,矿区各族群众自发欢迎他。(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为石油事业奋斗终身
1921年夏,瓦力斯・斯迪克出生于新疆塔城一个普通哈萨克族家庭。他的父母在他幼年时离世,成为孤儿的他被亲戚收养。寄人篱下的岁月里,他看着亲戚拮据的生活,暗下决心:要靠自己的双手活下去,绝不拖累他人。
1934年,听闻“乌苏—伊犁”公路正在招工,他寻到一位赶车的马夫,提出以帮工的方式抵扣路费,只求能与他一同前往招工地点。
招工的人嫌弃他年纪太小,不愿录用他。他含泪诉说自己的身世,最终换来在伙房烧水的差事。他不怕苦、不嫌累,凭借自身的勤快和韧劲赢得了众人信任。
1936年,独山子油矿招工的消息传来,15岁的瓦力斯・斯迪克前往应招。招工者见他个子矮小、年纪又小,不肯收他。
这时,瓦力斯・斯迪克悄悄踮起脚,谎报年龄说:“我16岁了!”就这样,他成为了一名油矿工人。分配工种时,负责人询问他的意愿,他毫不犹豫地说:“要是能选,我就选采油工。”
当时,现场很多人都笑他选了最苦的工种,但瓦力斯・斯迪克却十分自豪。
进入油矿之后,瓦力斯・斯迪克凭借着一股肯学、肯拼的劲头,迅速成长为油田的技术骨干,18岁便担任了独山子油矿采油队队长。

瓦力斯・斯迪克(前排中间)工作照。(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945年10月,瓦力斯・斯迪克任独山子油矿抽油机车间主任,面对物资短缺、技术资料空白的困境,他没有退缩。没有资料,他就带队逐井测量,为每口油井建立详细档案;井下气量不足无法正常开采,他便大胆创新,将39号、40号井的气源引至20号井,成功开采出大量石油。
1947年,39号油井突发意外,工人操作失误,800米长的铁丝麻绳坠入井中。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铁丝麻绳极为珍贵。得知申请派送物资无果后,瓦力斯・斯迪克果断提出:“我们自己解决,必须把麻绳弄出来!”他带领工人们在井场坚守10天10夜,自制出承重20吨的起重机,最终成功取出全部麻绳,使油井恢复生产。
他带领工人们立下誓言:“为石油事业奋斗终身,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多产油!”
同年秋天,为解决矿区生产与生活用水难题,瓦力斯・斯迪克带领9名工友,乘嘎斯车前往黑油山,辗转数日挖掘了沥青,带回独山子矿区加热融化,再用融化的沥青将水管一节节连接起来,成功引水。
汩汩清流涌入矿区,不仅缓解了独山子油矿生产与生活用水的燃眉之急,更让人们真切地看到了瓦力斯・斯迪克“心中装着事业,更装着众人”的担当。
1948年,沉睡一年多的36号井在试井过程中,由于地下压力剧增,油管剧烈抖动,随时可能发生事故。经验丰富的瓦力斯・斯迪克当机立断,下令所有人员撤离井口,自己却毅然留在井上坚守。
意外还是发生了,拴着的油管突然脱裂,断裂的钢管如发狂的猛兽向两边横扫。瓦力斯・斯迪克躲避不及,腿部被钢管猛烈撞击,巨大的冲击力将他高高抛起,最终重重摔进旁边的污泥坑中。
但等他苏醒后睁开眼睛,说的第一句话竟是:“油井没起火吧?”
初心如炬永远跟党走
1950年6月,乌苏县召开劳模庆功大会。瓦力斯・斯迪克作为代表出席此次大会。正是在这次大会上,他被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所深深触动,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经过组织考察,他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独山子油矿的首位中共党员,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石油战线上发展的第一位党员。
当时,时任十四师政委胡正陪瓦力斯・斯迪克返回矿区,在距矿区9公里处,瓦力斯・斯迪克看到各族群众自发列队欢迎他们。望着眼前一张张真挚的笑脸,他深切感受到,大家的热情欢迎,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更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衷心拥护。这一刻,他立下宏愿:“一定要在新疆石油战线上发展好党的事业。”
1950年8月,经瓦力斯·斯迪克介绍,6名同志加入党组织,独山子油矿成立了第一个临时党支部,瓦力斯·斯迪克担任副书记。次年4月,独山子油矿党支部正式成立,瓦力斯・斯迪克当选支部书记,成为新疆石油战线上的首位党支部书记。
就这样,瓦力斯・斯迪克这颗“红色火种”不仅点燃了大家投身石油事业的热情,更将中国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传递到油田每个角落。
“党是为大家服务的,身为党员我要以身作则,努力工作。”瓦力斯・斯迪克从不以领导自居,而是时刻与群众“战在一起”。
一次,油井生产事故导致他腰骨严重骨折,但为了保证原油生产,他选择长期隐瞒伤情,直到石油部原部长余秋里来矿视察时发现后,才强令他赴京治疗半年。
1952年,31岁的瓦力斯・斯迪克赴京参加全国劳模大会,那一刻的荣光永远烙印在他的生命里。
深情厚谊让家风流传
瓦力斯・斯迪克不仅是技术领头人,更是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他与各族工人兄弟结下深厚情谊,这一点,在他因伤病提前退休搬到乌鲁木齐后,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瓦力斯・斯迪克的儿子凯萨尔·瓦力斯回忆,当时,家里常常聚集着各族工人,只要大家来到乌鲁木齐,都会来看望父亲。而母亲总是烧好奶茶、做好抓饭,热情款待。
“小时候,家里更像宾馆,几乎每周都有客人来。”凯萨尔说。
对此,瓦力斯・斯迪克从不觉得有什么不便,而是始终用热情与善良让每个来客感受到温暖。
瓦力斯・斯迪克还教导子女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低调做人、踏实做事,反对自吹自擂。他自己就是最好的榜样,每到冬天降雪,天还没亮,他就会默默把单元门口的积雪清扫干净,方便邻居们出行。
他常对子女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共产党救了我,培养我成为一名干部。你们要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
在他的鼓励引导下,子女们也像父亲一样成了中共党员,并在各自岗位上取得了优异成绩。
1975年,瓦力斯・斯迪克身体已大不如前。当被问及还有什么愿望时,瓦力斯・斯迪克沉思片刻回答:“我的愿望是拿起工具回到井场巡视,如果连那点力气都没有了,我就去看仓库,准备好需要的东西,和大家一起为油田建设贡献力量。”
1982年10月21日,61岁的瓦力斯・斯迪克因病去世。
瓦力斯・斯迪克的女儿哈尼帕说,直到父亲离世,他们才惊觉一向低调的父亲是那么受人尊敬,前来送别父亲的各族群众,挤满了家中的院子。
因在石油战线的突出贡献,瓦力斯・斯迪克被安葬于乌鲁木齐烈士陵园。
生命有尽,精神无疆。瓦力斯・斯迪克离开了,但他这颗埋在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的“第一颗红色种子”,早已在戈壁风沙的锤炼中生根发芽,长成了守护这片土地的精神胡杨……

责任编辑:陈晓丹
本期编辑: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