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解码克拉玛依精神|戈壁血脉里的化学诗篇

2025-09-11  

  ● 杨矞琦

  在化学界弥漫“无新反应可挖”的叹息声中,一位来自克拉玛依戈壁滩的石油之子,却以分子剪刀般的锐利,剪开了碳碳键的“铁幕”,在正交化学的“无人区”中刻下东方智慧的诗行。他就是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曹建

  曹建的故事,是一部由石油精神浇灌、科学信念燃烧的奋斗诗篇。

  他血液里奔涌着戈壁的倔强。父亲在暴风雪中守护钻机的身影、母亲于暗夜厨房里无声滴落的血滴,共同熔铸成他生命的底色——那是石油工人“用简陋工具驯服钢铁”的智慧韧性,是母亲“连光影都计较”的极致之爱。这份源于戈壁的深沉力量,化作他面对科研绝壁时的精神铆钉:当钯催化断裂碳碳键的惊人线索在瑞士实验室闪现,当“分子剪刀技术”在有机硅化学中点亮分子星空,支撑他凿穿黑暗的,正是父辈“钻透岩层”的意志。

  曹建在“无人区”的拓荒,是一场极具创新性的科学探索。他挥动“正交剪切”的分子剪刀,在有机硅体内精准剪断化学键,如外科手术般激活或降解有机大分子。而最动人的是那束穿越时空的教育薪火,当年老师灯下批改作业的身影,如今重叠在他审阅学生论文的红笔之尖。从戈壁讲台到大学实验室,他将母亲“不舍惊扰”的温柔、父辈“守护钻机”的担当,熔铸成严谨而温暖的师者之心。当他在实验记录本写下“此路不通,但距油层又近一步”时,完成的不仅是对科研信仰的告白,更是对克拉玛依精神谱系最炽热的传承。

  曹建以分子为语言,在化学的无人之境写下浓墨重彩。这诗行里沉淀着钻井平台的轰鸣与黎民厨房的微光,跃动着科学理性的锋芒与人文情怀的暖意。

  他的学术研究“征程”证明:真正的科学突破,永远诞生于对未知的敬畏与对来处的深情。当戈壁的星光与实验室的荧光在杭州的夜色中交相辉映,我们看见一个民族创新之魂在分子维度绽放的璀璨光芒——那是在大地深处寻油的执着、在无路处开路的勇毅,更是对生命奥秘永不止息的东方叩问。
 

人物简介:
  杨矞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工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新疆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疆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校青年拔尖人才,新疆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主要从事氢能和油田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近5年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10余件,出版专著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2项、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及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等省部级项目7项。天山研究院特邀专家。

责任编辑:武海丽
本期编辑:何沐芸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