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激情跨越 迈上千万——西部第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跨越发展纪实

2025-09-10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屈斌

  这是一条惊世跨越的辉煌之路,这也是一条无数石油将士自我加压不断超越踏出的梦想之路。

  从勘探初期的坚定“直击腹部”到实现“梦圆南缘”的战略突破,从传统原油的高效开发到天然气加速崛起的油气并举,充满活力的克拉玛依油田将一个个历史性突破收入囊中,为“原油上千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2年12月22日12时,梦想照进现实——新疆油田原油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正式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这一跨越,源于不忘初心的使命担当,成于持续实践的实干精神。

  克拉玛依油田的千万吨级之路,凝聚了几代石油人“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精神坚守,折射出中国石油工业的坚实脚步,也彰显了克拉玛依石油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炽热情怀。他们不仅将“西部首个千万吨级大油田”的丰碑越筑越牢,更以坚实的能源保障为新疆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直击腹部 彩南立丰碑

  彩南是一座丰碑。

  这座丰碑是克拉玛依石油人进军盆地腹部炸响的第一声春雷。

  就是这声让所有克拉玛依石油人期盼了近40年的腹部春雷,将准噶尔盆地从短暂的勘探迷茫中迅速拉了回来,也让克拉玛依油田实现全盆地勘探开发的目标变成了现实。

1990年夏,新疆石油管理局局长谢宏(中)带领准东采油厂相关领导部署彩参2井井位。(克拉玛依日报资料图)

  20世纪80年代,发现火烧山油田之后,克拉玛依油田东部勘探逐渐陷入困境。移师南缘,也未有战果。勘探大军的下一个目标指向何处?各方莫衷一是。

  1989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决策层果断决策,确定了“区域上甩开钻探,立足大凹陷,寻找大油田”的勘探战略方针。

  伴随着这一战略方针,一个大胆的决定拍案而起:突破腹部,带动两头(西北缘和东部),实施区域勘探。

  事实上,这更是一个理智而有远见的决定,因为随着新设备的配备和技术的进步,勘探队伍进入腹部沙漠区的条件已经成熟。

  此外,通过地震普查不断获得深层资料,让新疆石油管理局吃下了定心丸:在彩南背斜及滴水泉南断鼻之后,又落实了莫索湾、玛湖、彩南、石西背斜的构造形态。而在这其间,新疆石油管理局所做的全盆地综合研究与专家所做的第一次全盆地资源评价,也为进军盆地腹部勘探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0年10月31日,彩参2井开钻,打响了向盆地腹部进军的第一枪。

  1991年5月11日,彩参2井喷出高产油流,在场人员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彩参2井的出油,宣告了我国第一个百万吨级沙漠整装油田——彩南油田的横空出世,同时,标志着盆地腹部侏罗系取得重大战略性突破。

  1992年8月,彩南油田全面投入开发建设。在新疆石油管理局坚定不移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生产经营管理、优化勘探开发方案、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的胆略和气魄之下,其建设、运营采用了“两新三高”(依靠新技术、新体制,实现油田高速度、高水平、高效益)的创新指导方针,仅用了一年半就收回全部投资,并连续11年稳产原油100万吨以上,年年超额完成油气生产任务,创造了克拉玛依油田开发建设速度、水平、效益的历史之最。

再传喜讯 腹部迎花开

  科技帮克拉玛依石油人收获了彩南,进而打开了盆地腹部勘探的大门。随后,石西地区也被勘探人寄予了新的希望。

  石西能否成为下一个报喜的春雷?

  1992年12月14日,石西1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标志着盆地腹部勘探在陆梁隆起上实现首次突破。

  这声春雷过后,石西给勘探人带来的喜讯还在继续。

20世纪60年代,新疆石油管理局可控震源车深入沙漠,进行地质勘探。(克拉玛依日报资料图)

  1993年5月,试油人员对石西1井首次成功采用了“压降试井”新工艺,下返测试第三层又获高产油气流。两个月后,该井在第一次出油层段的上部再获工业性油流。

  为进一步扩大勘探成果,新疆石油局又先后部署了石西2井、石西3井、石001井、石002井和陆南1井。其中,石西2井试产喷出高产油气流。基于此,最终明确了石炭系火山岩油藏是一个亿吨级大油田。

  1994年8月1日,石002井在三工河组喷出高产油气流;8月29日,部署在陆南构造上的第一口重点探井——陆南1井也在三工河组试油过程中喜获高产油气流。这两口井的接连出油,标志着盆地腹部在石西背斜及陆南背斜侏罗系的勘探有了突破性进展。

  从石西1井到陆南1井,随着石西油田不断扩大的油藏范围,不断实践和深化的地质认识,引领着腹部勘探向更大、更新的领域拓展。

  1996年3月10日,石南4井在侏罗系三工河组获得工业气流,从而发现了石南油气田,实现了石西油田向北的扩边。1998年3月2日,莫北2井在中途测试中获高产油气流,由此发现莫北油田,又实现了石西油田向南的扩边。这一发现被集团公司列为当年两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发现之一。

  因此,有人这样评价发现石西油田的意义——

  它让克拉玛依石油人找到了陆梁南坡地区石炭系、侏罗系等多层系古生中储的油藏,这些油藏与彩南油田侏罗系油藏的成藏模式完全不同,进一步说明盆地腹部有多个含油领域。最终形成了以石西为中心,在盆地腹部的陆梁和陆梁南坡的一个油田群。

  然而,石西油田带来的惊喜不止于此:1996年11月,石西油田第一口水平井——石西06井日产上千吨,成为克拉玛依油田开发近半个世纪以来的首口千吨井,并创造了当时国内陆上水平井最深、井斜角最大、使用泥浆密度最高等5项纪录,为油田百万吨高产、稳产奠定了雄厚基础。

油气并举 南缘梦初圆

  从彩南到石西,从石南到莫北,对20世纪90年代的准噶尔盆地而言,腹部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只是,类似的收获在南缘似乎有些姗姗来迟。

  1992年2月,盆地西北缘五区克75井喷出天然气,8月,新疆石油管理局召开首届天然气开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油气并举。

  油气并举,到哪里寻找大气田?这时,克拉玛依石油人把目光投向了南缘。

2002年,油井密布的新疆油田。截至当年12月22日,新疆油田实现年产原油1000万吨的目标,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第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克拉玛依日报资料图)

  其实,在1986年之后的几年间,新疆石油管理局运用数字地震勘探和加密勘探的方法,在呼图壁构造的基础上已落实了构造圈闭——品质好且完整的背斜构造,其地下情况也越来越清晰。

  1994年8月,新疆石油管理局在呼图壁背斜构造上部署了呼2井。

  呼2井开钻,克拉玛依石油人既兴奋又担忧——

  南缘地下有十几个构造面积达百平方公里的气藏,但这里所需要的钻井技术却是世界级难题,极易卡钻的安集海河组被称作“死亡之组”。

  再难,还是挺过来了。可完钻的呼2井只有微不足道的油气显示。

  1996年8月,对这口井已经不抱希望的几名试油工在对紫泥泉子组进行射孔作业的过程中,呼2井突发井喷。3天后,咆哮的“气龙”才被制服。

  呼2井成功引出了诞生在准噶尔盆地上的第一个整装气田——呼图壁气田。

  就在呼2井出气的第二个月,新疆石油管理局召开第二次天然气开发会议,呼2井区被定为“九五”期间天然气开发主战场,天然气从非商品、副业转变成了油田主业和优质资源。

  自此,油气并举战略在准噶尔盆地落地生根。

  1998年11月,红浅区稠油热采用上了呼图壁的天然气。1999年9月,气田全面开发,日产气量上升到150万立方米。同年12月,呼图壁气田上报探明天然气储量上百亿立方米。

  但即便是呼图壁气田出世后,仍有不少人认为这只是南缘短暂的绽放。但勘探人信心不减。

  2000年2月,位于南缘的卡6井井位获专家通过,并被定为当年的第二号重点探井。同年6月10日,该井开钻;7月29日,喜获高产工业油流气流。卡因迪克油田就此发现。

  虽然该油田只是盆地南缘这只“豹子”身上的小豹点,但它的发现实现了南缘石油勘探的重要突破。

  南缘难,梦难圆。让克拉玛依石油人做了半个世纪的“南缘梦”,在此时终得梦圆。

陆梁“登场” 揪出白垩系

  如今,从石西到陆梁油田最多1个多小时的车程。可当年从石西取得突破到找到陆梁油田却花了整整7年半的时间。

  从1992年12月起,石西油田先后在石炭系、侏罗系获得高产工业油流,从而使陆梁隆起展现出了良好的油气前景。其后,地质家们自西向东先后部署了6口探井,当希望随着提钻而破灭时,陆梁隆起的勘探也随之沉入了谷底。

1996年8月6日,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呼2井发生井喷。该井的出油,是盆地南缘40年勘探中最重大的突破。(克拉玛依日报资料图)

  说起陆梁勘探,很多人摇头。新疆石油管理局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难题:对于陆梁,是否应当暂时绕开?

  就在这时,管理局领导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在400平方公里的三个泉构造上部署三维地震,再探陆梁。

  2000年2月,在陆9井井位论证引起专家激烈争论的情况下,新疆油田公司领导毅然在井位审议表上签字:同意打陆9井。

  这份同意意见像是一份“准生证”,一个埋藏浅、物性好的大型高效油气田终于等来了最终的“闪亮登场”。

  2000年6月,陆9井在侏罗系西山窑组获得工业油气流,三个泉凸起勘探由此突破。一个月后,该井白垩系呼图壁河组又获工业油流。

  “这可是准噶尔盆地勘探开发40多年来首次在白垩系见到油气显示啊!”一个令勘探人兴奋的结果出现了,陆9井不仅唤出了新世纪全国陆上发现的第一个亿吨级沙漠整装油田——陆梁油田,更实现了准噶尔盆地白垩系勘探史上零的突破。

  白垩系油层埋藏浅、厚度大、储层物性好,平均孔隙度达到了25%,一日大规模开采,将获得比侏罗系更好的经济效益。

  而在当时,侏罗系的产油量已在新疆油田公司占三分之一以上。

  胆识换来了认识,勇气换来了油气。

  新生的陆梁油田向世人证明了,陆探上不仅有石炭系油藏、侏罗系油藏,还有白垩系油藏。准噶尔盆地特别是盆地腹部的油气勘探已从此跨人了一个更新更广的领域。

  陆梁油田也成为准噶尔盆地当年发现、当年探明、当年投产、发展最快的油田,在当时全国甚为罕见。同时,它也是继彩南、石西油田之后,准噶尔盆地腹部诞生的又一个百万吨整装沙漠油田。

欲撩“面纱” 敢冒大风险

  腹部,这片逐渐成为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主战场的土地,似乎总能带给克拉玛依石油人带来巨大的惊喜。

  莫索湾地区一度被确定为准噶尔盆地腹部最有利的勘探远景区之一,其中的马侨凸起,更让勘探将士们“垂诞”已久。

  但自1964年第一口预探井盆1井失利,莫索湾地区就让克拉玛依石油人接连受挫。有人仰天长叹: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别的地区没碰上的难题,全在莫素湾碰上了。

2000年2月,勘探技术人员在沙漠腹地定下了陆9井井位。(克拉玛依日报资料图)

  1990年,盆参2井开钻,油气显示活跃,但试油仍然落空,又一盆冷水浇下来。

  勘探者在这里继续探索,他们对盆参2井实施压裂“手术”,可没有形成工业产能;虽然盆4井油气显示活跃,但也仍未形成工业油气流。

  1999年,对盆参2井始终没有死心的勘探人员提出,从4000多米侧钻到5000多米。结果,再一次以失败告终。2000年10月,勘探人员又部署了莫3井,依然失败。

  在一次次的失利给莫索湾的勘探蒙上阴影的同时,也引起了勘探人员进一步的深思。通过对三维地震资料一次次的深入分析后,最终,他们惊喜地发现:从莫北延伸过来的一个鼻状构造上处于鼻头位置有一个新的低幅度构造。这推翻了以前马侨凸起的构造格局,原来侏罗系的构造并不是随着马侨凸起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他们还找到了盆1井和盆4井的失利原因:没有打在圈闭内,地下的高压层是阻扰该地区出油的关键。

  症结找到了,对症下药的过程变得渐渐顺畅起来。

  2001年2月,新疆油田公司提出《莫素湾地区地质新认识及下步工作建议》。一个月后,就此召开了第一轮井位论证会,讨论是否上钻盆5井。

  由于在该地区勘探的曲折经历,专家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预定一天的会议持续了两天。

  历史不会重演,但却会惊人地相似。

  如同卡6井、陆9井,甚至近半个世纪之前决定了克拉玛油田命运的1号井一样,关键时刻,决策再一次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

  最后,新疆油田公司领导一锤定音:“盆5井不仅要上,而且还要快上,勘探就是要敢冒大风险。”

  2001年9月2日,一股强大的油气流从盆5井喷涌而出。一个让克拉玛依石油人等待了37年的遮面“美人”终于在此刻微开了它撩人的“面纱”——莫索湾油气田由此诞生。

  该油气田是继呼图壁气田之后新疆油田开发的第二个整装气田,也是准噶尔盆地腹部的第一个凝析气田。

厚积薄发 跨越千万吨

  高楼晓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

  从“准噶尔盆地1998年油气勘探成果图”上可以看出,莫北2井、莫北5 井中心开花,石南7井、石南 10 井北边结果,滴12井、沙丘5井、北83 井与车67井、克82井、百103井、百60井、红67井遥相呼应,如果再加上1996年发现的呼图壁气田,正好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日”字。

  的确如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发现,正如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映红了整个准噶尔盆地。

2000年8月9日,卡6井喷出高产油气流,卡因迪克油田被发现。(克拉玛依日报资料图)

  进入新世纪,又有一个个的新惊喜迎面而来,一个个崭新的发现相继在这里诞生……

  从盆地腹部全面开花,到南缘圆梦,再到3个百万吨级大油田先后投产。“突出预探,重在发现,择优探明,注重效益”这16字的勘探方针,既是克拉玛依石油人半个世纪艰难求索的结晶,其本身也蕴藏着石油人成功的答案。

  2002年,“红日当空”的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开发,肩负着所有克拉玛依石油人的希望,走向了又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12月22日12时,新疆油田原油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完成了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发建设的第一个大油田到中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的历史性跨越。

  这正是“立足大四陷,寻找大油田;胸怀大气度,敢冒大风险;队伍大团结,技术大进步;科研大统一,效益大提高”的“大勘探”战略,与克拉玛依石油人在盆地上纵横捭阖的豪情同频共振的真实写照。

  当几代石油人的梦想终于在这一刻化为现实的时候,希望和欢喜同时溢满了每一个克拉玛依石油人的眼眶和心灵。

  (参考文献:《新疆石油报》特刊《油龙腾飞准噶尔》《大漠擒龙》《丰碑》等)

记者手记

大漠丰碑筑起西部能源脊梁

●屈斌

  在新疆油田勘探开发的历史长河中,在广袤无垠的准噶尔盆地之上,一项于困境中求突破的壮举正悄然发生,见证着中国石油工业的辉煌篇章。

  从20世纪90年代至2002年,新疆油田在这片荒芜之地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诗,实现了从艰难探索到千万吨级大油田的华丽跨越,成为中国西部能源版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时至70周年之际,仍熠熠生辉。

  回溯往昔,20世纪80年代末,克拉玛依油田东部勘探陷入困境,南缘也未有战果。

  然而,困境中总有破局者。

  1989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决策层高瞻远瞩,确立“区域上甩开钻探,立足大凹陷,寻找大油田”的战略方针,将目光投向盆地腹部。

  这一决策,犹如在黑暗中点亮明灯,引领勘探队伍踏上了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征程。

  1990年10月,彩参2井开钻,震天的机器轰鸣声,拉开了向盆地腹部进军的序幕。1991年5月,当彩参2井喷出高产油流的那一刻,在场的石油将士们欢呼雀跃,热泪盈眶。我国第一个百万吨级沙漠整装油田——彩南油田诞生了,这不仅是资源的重大发现,更是精神的极大鼓舞。彩南油田的建设采用“两新三高”指导方针,仅用一年半收回全部投资,连续11年稳产原油100万吨以上,创造了开发建设的奇迹,为新疆油田的后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紧接着,石西地区接过勘探的接力棒,续写辉煌篇章。

  从1992年石西1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到1996年石南4井发现石南油气田,再到1998年莫北2井发现莫北油田,石西油田及其周边的不断突破,如繁星闪烁,照亮了盆地腹部的勘探之路。而石西油田第一口水平井——石西06井,日产上千吨,成为克拉玛依油田的首口千吨井,也刷新了国内水平井多项纪录,为油田高产稳产筑牢根基。这一系列成就,验证了盆地腹部多层系含油的潜力,形成了以石西为中心的油田群,让新疆油田的资源版图持续扩大。

  在油气并举的号角声中,南缘勘探也迎来曙光。

  1994年呼2井在经历艰难钻探后,意外井喷,催生了准噶尔盆地首个整装气田——呼图壁气田。这一发现,使天然气从副业跃升为主业,彻底改变了克拉玛依油田的能源格局。此后,卡6井的高产油气流,宣告卡因迪克油田的诞生,实现南缘石油勘探关键突破,让几代石油人的“南缘梦”终得梦圆。从此,南缘地区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阵地,为新疆油田的多元发展注入新活力。

  进入新世纪,陆梁油田横空出世。

  2000年,在勘探遭遇重重挫折后,陆9井的钻探成为转折点。该井在侏罗系和白垩系均获工业油气流,实现了准噶尔盆地白垩系勘探零的突破,也迎来了新世纪全国陆上首个亿吨级沙漠整装油田——陆梁油田。陆梁油田的高效开发,以当年发现、当年探明、当年投产的惊人速度,成为新疆油田新的增长极,再次彰显了新疆油田人的拼搏精神与智慧。

  莫索湾地区的勘探,则是一场与挫折抗争、向风险挑战的硬仗。

  历经多次失败,科研人员不懈钻研,重新审视地质构造,找到失利症结。2001年,在激烈争论后,领导层果断决策上马盆5井,油气喷涌而出,莫索湾油气田诞生。这是准噶尔盆地腹部首个凝析气田,为新疆油田的油气并举战略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新疆油田人在风险中收获了丰厚回报。

  一路走来,新疆油田从彩南到石西,从南缘圆梦到陆梁“登场”,再到莫索湾油气田的惊艳亮相,一步一个脚印,踩出了迈向千万吨级大油田的坚实道路。

  2002年12月22日12时,当原油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的消息传来,新疆油田正式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这是几代石油人用智慧、汗水乃至生命铸就的丰碑,是“大勘探”战略的生动实践,更是石油精神的完美诠释。

  在这条艰难险阻的勘探之路上,新疆油田人为突破困局,以无畏的勇气、坚韧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一次又一次做出了正确且关键的战略决策,一次又一次通过转变思想实现了多领域的资源拓展,一次又一次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复杂的技术难题等诸多挑战……

  我们不能忘记,是他们执着的信念、孤独的坚守将“再现克拉玛依油田辉煌”变成了现实。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只为探寻地下油气宝藏,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他们的故事,是一代又一代石油工人的赞歌,激励着更多后来者投身能源事业,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新疆油田这一时期的成功经验,也为我国其他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宝贵借鉴。它证明了在能源领域,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科学的决策、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魄力,就能在困境中闯出新路,在挑战中创造奇迹。

  如今,新疆油田依然在前行,向着更深的地下、更广阔的领域探索,持续书写着中国石油工业的新篇章,为国家的能源梦想不懈奋进,在大漠深处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的坚实守护者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责任编辑:屈斌
本期编辑:腊洁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