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洲(湖北省荆门市)
春夏之交,我拜读了克拉玛依作家赵先明的长篇纪实小说《南国英烈》,一股冲动告诉我必须写点什么。这不仅源于我对作者以及60年前援越抗美老兵的尊重,最根本的原因是这部作品带给了我美的感受和心灵的震撼。
60年前,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直面帝国主义的挑衅,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10年后,果断决策援越抗美。《南国英烈》正是以纪实之笔,通过讲述铁道兵部队一个基层连队的援越抗美战斗生活,展现出中国军人履行国际主义义务,与帝国主义斗争的壮烈画卷。它娓娓道来,通过对主人公战斗生活的细致描写,使中国军人血与火、灵与肉的人性之美跃然纸上;通过对人物在公与私、生与死之间抉择过程的描写,告诉人们,中国军队的力量之源、中国军队的灵魂所在,来自中国军人心中崇高的信仰。
《南国英烈》以精巧的构思和生动的叙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令人怀念的年代,一段值得回味与深思的岁月。作者匠心独运地编排了刘志坚将军的报告,还有出征途中杨天宇指导员与战友们的交谈内容,展现出那个年代的辉煌与壮美。
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面对中国政府要求美军不得越过北纬38°线的警告,美国政府不屑一顾,挥师北上,直逼鸭绿江畔,迫使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兵戎相见,最终,以双方均付出重大伤亡代价、美军失败而宣告结束。10年后,越战爆发,中国政府再次警告美军不要越过北纬17°线,美军视如禁令,再也没有直接越过这条线。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说话算数了,一个崭新时代开始了!更可贵的是,作者巧妙地安排了畏死离队的史德林这一角色。在生活的洗礼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涤荡下,他带着妹妹和妹妹的同学,主动要求归队,参加援越抗美战争。这样一个生动的情节,展示了那时的青年怀揣共产主义理想,立志为履行国际主义献身的精神,这也是现在一些年轻人无法理解的。在那个年代,那些年轻人纯净得如同澄澈的潭水,心中满怀着一腔热血。
《南国英烈》引领着我们去缅怀、去思索。回想起曾有一段时间,“伤痕”文学作品风靡一时,其中鱼龙混杂,部分作品将那个年代的人民描绘成过度狂热、不近情理的形象。我无意评判那些作品作者的是非对错,只想说,《南国英烈》对于那个年代、那段岁月的思考更为客观、更为理性。
《南国英烈》还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出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场景:军区领导张将军亲临友谊关慰问出征官兵。为避免影响其他战士的情绪,张将军毅然放弃了与亲侄子见面的机会,彰显出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面临生死抉择,在给定时炸弹做标记的过程中,老战士俞正学对年轻战士邹震学只说了一句:“你趴着别动,我去察看。”一声巨响,这句话成了他最后的遗言;为了抢抓工期,连队决定挑选12名战士组建打桩队,去承担最为艰苦、繁重且危险的工作任务。全连众多战士都积极踊跃地报名,但后来只有共产党员才能入选……他们都牢记着毛主席教导:“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共和国的军人正是凭借着这样的生死观以及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舍生忘死、勇往直前。一代代的共产党人、革命军人,正是因为对共产主义怀有笃定信念,才会舍生忘死、前仆后继。《南国英烈》对援越抗美军人军旅生活的描写,便是对信仰这一力量的生动诠释。
军人,意味着血与火的考验。“军令如山”“马革裹尸”,尽显军人的悲壮。然而,军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同样有着七情六欲,一旦情感爆发,或许远胜常人,正是这种刚柔相济的特质,造就了军人形象的非凡之美。
《南国英烈》的主人公杨天宇,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连队指导员。他德才兼备,对党和国家无限忠诚。在战场上,他总是身先士卒,对生死之事义无反顾;对待战友,他关怀备至;面对生活,他充满活力。正因如此,他深受领导的器重和战友的拥戴。在与军医韩秋雪的爱情里,亦是热情似火,爱得轰轰烈烈。
连队卫生员吴念,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他自采草药,为战友缓解病痛,还帮助连队和卫生队解决蔬菜供应难题,始终任劳任怨,深受战友们的喜爱。他与越南少女的爱情缠绵悱恻,得到了连长、指导员的默许与成全。
主人公杨天宇身为部队基层的政治思想工作者,作者将他的爱憎描绘得生动细腻,展现出军人的人性之美。他对待战友既严格又宽容,对不服他的副连长白仲泰包容礼让;对怕死离队后又归队的史德林予以宽容处置,令他们深受感动。白仲泰为救他壮烈牺牲,史德林主动参与填坑工作壮烈牺牲。为给战友报仇,他冒着违纪风险击毙美机驾驶员,歼灭全部特遣队特务,彰显出中国军人的血性之美。
或许是我阅读量有限,亦或是见识浅薄,《南国英烈》是我目前所见唯一描绘援越抗美军旅生活的长篇小说。我认为,一个人若要表达对战友的怀念、对岁月的眷恋,以及对一段难忘历史的铭记,最佳方式便是创作文学作品,让人们了解那个年代、认识那些人,进而理解那个年代、共情那些人。可惜,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这一点。
《南国英烈》为人们呈现的是那个特定年代、特定背景下那群可亲可敬的中国军人,它所倾注的,是对那个年代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战友们的深厚情谊。
面对这部作品,面对历经沧桑的老军人,令人不禁肃然起敬。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既无意也无力对一部长篇小说作出评价,写下这些,权当是一点读后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