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前辈 | 沙德提·朱玛:第一代护士的无悔坚守

2025-09-08  

人物档案
  沙德提·朱玛,女,维吾尔族,1938年出生于乌鲁木齐。1957年11月从新疆石油学院护士班毕业后,分配至克拉玛依市职工医院【现自治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医院(市中心医院)】工作,是克拉玛依油田第一代护士。她在肺科工作7年后调至小儿科担任护士,在小儿科工作29年,其间曾参与外科、烧伤科等科室支援工作,曾随丈夫前往喀什地区保健科工作两年。先后担任护理师、主管护师等职务,1993年退休。

沙德提·朱玛。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西仁古丽 摄
  沙德提・朱玛 口述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李利利 田华英 实习生 何思睿 整理记录

“让我去小儿科吧,那里更需要我”

  1957年隆冬,寒风卷着沙砾。刚从新疆石油学院护士班毕业的19岁维吾尔族姑娘沙德提・朱玛和20余位同学一起,来到了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成为了克拉玛依职工医院的第一批护士。
  简陋的地窝子、呼啸的北风、漫天的黄沙,是克拉玛依给沙德提留下的最初印象。然而,年轻的沙德提眼中闪烁着光芒,她选择克拉玛依,不仅是因为这里离家较近,更源于那颗早已萌生的赤子之心——祖国需要建设之处,便是青春该奔赴的地方!
  工作里最初面临的难关,便是语言。沙德提自幼讲维吾尔语,对国家通用语言一窍不通。“当时,我连想上厕所都不知如何表达,急得直跺脚。”回忆起刚到工作岗位时的困窘,沙德提眼中笑意盈盈,却也流露出坚定,“说好国家通用语言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础。”
  此后,沙德提时刻将小本子带在身边,每天学习一个字。她逐字地念、读、写,还对着墙壁反复练习,练习内容从简单的“你好”“喝水”开始。一年之后,她已然能够与患者流利地交流。
  跨越语言难关,成为了沙德提职业征程的开端。时光飞逝,她在肺科工作了7年,积累了丰富且扎实的护理经验,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又让她的人生轨迹与小儿科紧密相连。
  那天,她的孩子因病住进了小儿科。病房里,此起彼伏的哭闹声不绝于耳,一张张因身体不适而皱起的小脸,还有医护人员忙碌穿梭的身影……这一切深深触动了沙德提的心。她主动找到领导,言辞恳切且态度坚定地说:“让我去小儿科吧!那里更需要我,我也乐意和孩子们待在一起。”
  从此,小儿科成了沙德提的“主战场”。

沙德提·朱玛(中)和同事们的合影。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西仁古丽 摄

  儿科工作是出了名的“磨人”——患儿无法表达自身的病痛,全凭护士细致观察,哭声的强弱、频率,小手的温度,眼神的神采,这些细小的变化都可能是病情的信号,需要护士们付出极大耐心和精力去捕捉……但在沙德提的回忆里,没有丝毫抱怨,只有沉浸其中的成就感,“越忙越开心!因为我喜欢孩子,见不得他们受苦。”
  这份纯粹的热爱,使她成为科室的“定海神针”。最考验技术的头皮针,她打得又快又准,纤细的手指好像自带导航一般,总能精准地寻找到细微的血管;深夜,接到急诊电话,她披上一件外衣便冲出家门,迎着凛冽的寒风直奔医院,一忙就是一整夜;当有患儿入院,她总是第一个上前为孩子量体温、测脉搏……
  其他科室向她抛出橄榄枝,外科、烧伤科都想“挖走”这位技术骨干,甚至提出给她护士长的职位。面对这些旁人眼中的“绝佳机会”,沙德提毫不犹豫地摇了摇头,说道:“不去,我哪儿也不去,就留在小儿科!我只想做一名护士,亲手照顾生病的孩子。”
  沙德提的女儿说:“妈妈在小儿科,既是技术优秀的护士,又像半个医生。”
  身为科室的“元老”,沙德提也是年轻护士们的严师。她手把手地教导新护士怎样稳住患儿的小手精准进针,还亲自示范如何安抚哭闹的孩子。从扎针的手法到观察病情的窍门,她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如今,在克拉玛依年纪稍长的护士群体中,只要提起“小儿科的沙德提老师”,无人不心生敬意。

“只有好好学习,才能为国家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沙德提的家也洋溢着紧张而充实的氛围。她的丈夫在公安系统任职,常常是“晨出时孩子尚在梦乡,夜归时孩子已入酣眠”。生活的重担压在这对夫妻的肩头,但在3个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他们始终未曾懈怠,沙德提更是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沙德提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她常常对孩子们念叨:“只有好好学习,将知识铭记于心,才会有出息,才能为国家、为人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在管教孩子时,她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家教经”——让大女儿负责督促弟弟妹妹学习。这份信任促使大女儿快速成长。姐姐在管教弟弟妹妹时也格外认真,面对调皮的弟弟,她会“打手板”,且从不心软。
  看到大女儿管教弟弟妹妹时,沙德提也会心疼,但她却强忍着不去干涉。这份严格至今仍影响深刻,沙德提欣慰地说:“现在弟弟妹妹们还‘怕’姐姐呢,姐姐一开口,他们都会乖乖听话。”
  沙德提的家庭,也因为这种良好的家风,变得更加和睦、更加温暖。孩子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遇到问题时总能齐心协力地解决。
  日常生活中,沙德提的丈夫是她坚强的后盾。无论是清晨还是深夜,时常能看见他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载着沙德提行驶在通往医院的土路上。夫妻之间偶尔会产生摩擦,但他们从不在孩子们面前争吵,这份默契,让这个小家成了孩子们温暖的港湾。
  父母的忙碌,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医院,成了他们特殊的团聚地点和人生课堂。
  在沙德提小女儿的记忆里,妈妈总是在加班。他们想念妈妈时,就会去医院找她。
  “在那里,我们看到妈妈悉心照料生病的小朋友,小朋友哭了,妈妈就把小朋友抱在怀里轻声哄劝。”她说,“等我们下次再去时,发现那个小朋友已经健康出院。我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都觉得妈妈特别了不起! ”

“我要留在这儿,留在祖国”

  沙德提・朱玛在岗位上的无悔坚守,根源在于她对脚下这片土地、对祖国的赤诚热爱。
  1962年,克拉玛依正处于困难时期。沙德提的母亲与姐姐决定前往苏联,还竭力劝说她一同前往。
  伫立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年轻的沙德提恳切地劝妈妈和姐姐:“留下来吧,留在咱们自己的国家。困难只是暂时的,一切一定会好起来的!”
  然而,母亲和姐姐还是瞒着她悄悄离开了。后来,一封来自苏联的家书辗转送达到她手中,信中,妈妈再次劝她前往苏联和她们团聚。
  沙德提将此事向院领导汇报后,烧掉了家书,她说:“我要留在这儿,留在祖国。”
  后来,沙德提跟随丈夫前往喀什地区保健科工作。两年时间里,她一个人挑起大梁,既是医生又是护士,问诊、打针、配药、消毒、记账……将各项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
  她说:“当时,支撑我坚持下来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这个信念。”
  当沙德提结束支援返回克拉玛依时,同事们为她送上了热情的掌声,那热烈又温暖的氛围令她至今难忘。
  “如今的美好生活是共产党带来的,我们应当懂得感恩。当护士,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这是沙德提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一生所秉持的信条。
  在医院里,她与各民族同事亲如一家。工作繁忙之际,大家会把彼此的孩子送到对方家中照看。逢年过节时,同事们的问候电话接连不断。
  多年之后,沙德提与远方的亲人重新建立联系,这才知晓母亲已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
  2016年,年近八旬的沙德提在大女儿的陪同下远赴俄罗斯。当她站在母亲长眠的墓地前,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思念在她那张布满皱纹的脸庞上汇聚,最终化为一种深沉的平静:“能和妈妈见上一面,我这辈子,再无遗憾了。”
  如今,87岁的沙德提眼神依旧如清泉般清澈明亮。她把这份难能可贵的活力,归结于工作时与孩童相伴的那些时光。
  “天天和孩子们打交道,心也跟着变年轻了,自己活得就像个‘老小孩’喽!”她笑着揉了揉自己的膝盖说道。
  她在护理岗位奉献了一生,因常年站立,小腿已然变形,而这却成了她最骄傲的“勋章”。
  曾经简陋的克拉玛依职工医院如今已然蜕变为一座现代化医院,沙德提感慨万千:“克拉玛依发展得越来越好,我打心底里感到满足,就好像看着自己悉心抚养的孩子,逐渐长大成人了。” 

责任编辑:陈晓丹
本期编辑:王丽媛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