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叶子 通讯员 饶状
在广袤无垠的西部戈壁深处,新疆油田公司准东采油厂正以科技创新为笔,在特(低)渗油藏开发领域书写着震撼人心的能源篇章。
过去3年,面对特(低)渗油藏难动用的问题,准东采油厂锚定目标、全力攻坚,通过实施注液补能工程,让地下“沉睡”的油气资源重新“苏醒”。

准东采油厂注液补能工程现场。(图片由准东采油厂提供)
3年来,技术人员们累计实施128口增能措施井,如同为油藏注入强劲“动力源”。截至目前,注液补能工程已累计增油5.28万吨,预计最终累计增油量将突破10.73万吨,全周期产出投入比达3.1(60美元/桶),成功激活7个效益提升区块,曾经开发困难的“低产田”摇身一变成为油气产出的“聚宝盆”。
特(低)渗油藏开发难题亟待突破
准东采油厂低渗与特低渗储量占比76%。然而,这份看似丰厚的资源馈赠,却因油藏自身复杂特性与传统开发方式的桎梏,长期深陷开发困局。
走进准东油藏的开发现场,各类难题交织成网。在注水开发油藏区域,由于特(低)渗油藏强非均质性,使得地下油流通道如同杂乱交错的迷宫,储层与生俱来的水敏性更是雪上加霜。一旦注水,注水井便因高压“不堪重负”被迫停注,导致油井失去能量补给,大面积关停。数据显示,到2021年,该类油藏油井开井率骤降至36.5%。

准东采油厂员工现场检查设备及生产情况。(图片由准东采油厂提供)
而衰竭式开发油藏分布零散,如同散落的珍珠难以串联。由于无法进行效益注水开发,地层压力持续走低,单井产量始终在低位徘徊,难以实现规模化、高效化开采。
多重困境如同沉重的枷锁,使得准东特(低)渗油藏整体采出程度仅为11.8%。在能源需求日益增长的当下,这片蕴藏着巨大潜力的油气田,亟待一场破局重生的变革,寻找解锁地下能源宝库的“金钥匙”。
注液补能技术探索构建体系
面对特(低)渗油藏开发困局,准东采油厂于2022年启动注液补能技术试验,以创新驱动探索破局之道。
该技术围绕四大核心机理展开:补能机理通过近破裂压力注水,促使岩石形成微裂缝网络,大幅扩展注液波及范围;驱油机理借助驱油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显著提升洗油效率;渗析机理利用渗吸剂渗透微孔喉,实现剩余油置换;集团效应则依靠多井协同作业,快速恢复地层压力,为油藏开发注入强劲动力。
在技术落地前,准东采油厂开展了系统的适应性评价工作。2021年,调研新疆油田公司内部已实施注液补能的油藏,借鉴百口泉采油厂相关区块的成功经验,结合准东油藏的孔渗条件、敏感性及注采井网适应性,从众多油藏中精准筛选出20个目标油藏。同时,针对不同油藏特性,建立起包含11项优良指标的注液补能适应性评价标准,为后续施工提供了科学严谨的依据。
为使技术更贴合准东特(低)渗油藏“低孔隙度、低渗透率、低采油程度”的“三低”特点,准东采油厂通过“两优选、七优化”,从室内实验、工艺参数到现场施工全流程发力,构建起一套完善的注液补能技术体系。
针对注液补能成本高的行业痛点,准东采油厂在施工环节大胆创新:对沙102、西泉1井区等压力条件适宜的区域,采用不动管柱施工,单井节约修井费用12万元;创新推出“撬装式装置蓄能”模式,优化水源输送网络,实现灵活高效蓄能,单井节约蓄能费用24万元;自主研制小型混砂装置,成功替代小规模施工压裂车组,单井节约车组费用8万元,并已申请发明专利。一系列创新举措,既提升了技术适用性,又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为特(低)渗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新范式。
补能工程成效显著重塑开发格局
经过3年实践,准东采油厂让沉寂的特(低)渗油藏迸发出强劲产能,补能工程交出亮眼答卷。北83井区、西泉1井区、台3井区等典型油藏更是这场能源变革的生动缩影。
曾经,北83井区因强水敏性陷入“注不进、蓄不动、采不出”的恶性循环,地下油流通道如同被无形枷锁禁锢,油井产能长期在低位挣扎;西泉1井区与台3井区同样深陷开发困境,常规手段难以撼动顽固的地质结构,增产增效成了遥不可及的目标。这些井区犹如亟待救治的“病患”,在特(低)渗油藏开发的难题中艰难求索。
注液补能技术的精准“把脉施治”,彻底改写了这些油藏的命运,确保了油田储采比大于1.0。
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准东采油厂突破技术壁垒的创新实力,更是我国油气行业保障能源安全、向地下要效益的坚定决心。随着更多技术成果的落地转化,准东油田正朝着更高产、更高效的未来全速迈进,为我国能源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责任编辑:沙露
本期编辑: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