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剑锋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崔文娟 摄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王金 刘红艳
在8月30日毕淑敏新书《昆仑约定》独山子签售会的热烈氛围中,除了作家本人,画家付剑锋的身影同样引人瞩目。
这位扎根克拉玛依独山子的本土艺术家,不仅是毕淑敏相交数十载的挚友,更是该书两个版本封面插图的创作者。当签售会的帷幕落下,付剑锋静坐下来,向我们娓娓讲述起他与毕淑敏老师的艺术之缘、创作背后的故事,以及对克拉玛依这片土地的深沉热爱。
跨越三十载的艺术之约
“毕老师这次来独山子,是我们两个月前就定下的约定。”谈及与毕淑敏的情谊,付剑锋的眼中满是感动。
故事追溯到1994年,毕淑敏首次到克拉玛依独山子讲学,付剑锋有幸陪同她和爱人芦先生游览,并邀请二人到访画室。
初次见面,付剑锋便感受到毕淑敏的平和博雅,她侃侃而谈间,全是对文学的热爱,还有对新疆山川人文的熟悉与眷恋,那种发自内心的亲切感,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此后数十年,虽见面不多,但二人始终保持着艺术交流。在付剑锋心中,毕淑敏既是良师又是益友。
2014年,付剑锋创作的工业题材画作,引发了毕淑敏的深刻共鸣。她专门撰写文章探讨工业美术创作的价值,这篇文章更被付剑锋收录为新画集的前言,成为其艺术创作理念的重要注脚。“她总能精准捕捉我创作的内核,这样的理解太珍贵了。”付剑锋说。
今年春节前夕,一通电话开启了新的合作篇章。
“那天,毕老师突然给我打电话,说她的新书《昆仑约定》要出版,但出版社编辑和她自己都没找到满意的封面设计,问我能不能试试。”挂了电话,付剑锋既激动又忐忑——人民文学出版社是中国文学界的“标杆”,能为其出版的书籍设计封面,对任何艺术家来说都是莫大的认可;可同时,他也担心自己作为独山子本土画家,能否驾驭这样一部厚重的文学作品。
“虽然是一次挑战,但更是一份毕老师对我的信任。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鼓励,更是对基层、对边疆艺术家的赋能。”付剑锋说,自己画了一辈子工业画,熟悉那种力量感;又曾深入阿里,或许这两者结合,恰好能契合《昆仑约定》的独特气质,这让他终于下定决心开始潜心创作。
用色彩与线条诠释文学灵魂
“封面是书籍的眼睛,要一眼抓住作品的灵魂。”对于书籍封面,付剑锋有自己的艺术理解。
为了吃透书中的情感与内涵,他开始阅读这本小说,先读小说的中间部分,他认为,那里有故事核心;再回头看前奏、往后看结局,这样就能更快抓住书中的情感脉络。渐渐地,他将自己代入那片云雾缭绕的高原——“一群默默无闻的军人仿佛山间的小草,为祖国的安宁默默坚守”,这一感受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昆仑山上的一棵草》的意境不谋而合,也成了他创作的核心灵感。
创作过程充满艰辛。构思阶段,付剑锋的母亲突然离世。他强忍悲痛,白天处理后事,夜晚投身创作。
虽然内心痛楚,但书中主人公让他看到了一份“坚守”,毕老师的信任让他不能放弃。“我告诉自己,必须画好,这既是对母亲的告慰,也是对毕老师对我信任的最好回复,更是我的责任。”
第一版封面插图付剑锋采用了冷色调,展现阿里地区的险峻山峦与蜿蜒山路,一辆军车驶向远方哨所,尽显苍茫与坚毅。当人民文学出版社与新疆人文社决定推出新疆版时,付剑锋主动提出想重新设计:“全国版侧重‘厚重’,新疆版,更应突出本土情感与希望。”这一想法,与毕淑敏不谋而合。第二版封面插图创作时,他大胆调整了色调与构图:远方的天际线处,金色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昆仑山上,象征着“希望”;画面下方,群山环抱的意象既是对阿里地貌的刻画,也暗含着对母亲的怀念;两个年轻军人的背影向着阳光走去,既有与战友分别的不舍,更有奔赴新使命的坚定。
“这一版的主题就是‘希望与梦想’。我想告诉读者,军人的坚守不是终点,而是一代代人的传承,就像祖国的发展一样,永远向着光明前行。”付剑锋说。
从工业画布到文学封面的探索
熟悉付剑锋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工业题材画家——从克拉玛依的油田现场到独山子的石化装置,从纵横交错的输油管道到轰鸣运转的厂房,他用画笔记录了克拉玛依城市的成长与变迁。
作为一名画了几十年工业题材的画家,付剑锋始终坚信“艺术是相通的”。在他看来,工业题材里的“雄壮气概”与《昆仑约定》的英雄主义一脉相承,而画画之外,他也尝试用散文、诗歌表达灵感——“无论画笔还是文字,只要对事物有情感、有灵感,就能找到最好的诠释方式。”
谈及当下创作环境,付剑锋充满期待。在他看来,随着文化润疆工作的推进与克拉玛依城市的发展转型,都为艺术带来新机遇。工业虽是城市的符号,但未来的艺术表现不应局限于此。
“城市发展多元化了,艺术形式也要跟上,才能更好地记录时代。”他说。
用艺术守护初心与承诺
此次签售会,毕淑敏坚持邀请付剑锋共同签名,这份坚持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更是为本土艺术家争取更多展示机会。面对签售会带来的关注,付剑锋始终保持谦逊,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做了本土画家该做的事”。
面对一些荣誉和褒奖,付剑锋坦言,自己始终“诚惶诚恐”——
“惶,是因为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和那些大家相比,我的创作还有差距;恐,是担心自己辜负了这份信任,如果因为有了点名气就浮躁、就敷衍创作,就是对不起滋养我的这片土地。”
克拉玛依和独山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读者热情,与这片土地的滋养,都让他觉得,不应有丝毫懈怠,他觉得,在艺术创作这条路上,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以,付剑锋说,他会永远保持踏实的创作状态,把眼前的事做好,那就是专注画好每一幅画,挖掘好每一个本土题材,不断地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而付剑锋与毕淑敏的约定,也仍将延续。“毕老师说,独山子是一个安宁、祥和、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她希望每两年都来一次,大家在一起聊创作、谈艺术。至于会不会有新的合作,我想引用毕老师书中的一句话,‘这里的故事,只有云知道’,但只要有机会,我一定全力以赴。”付剑锋说。
从工业管道到昆仑雪山,从画笔到初心,付剑锋用数十年的坚守证明:本土艺术家的根,在这片热土上;本土艺术的价值,在真诚的创作里。而他与毕淑敏的一次次“约定”,不仅是一段珍贵的友情,更是本土文化与文学艺术相互成就的生动见证。这份约定,将继续在昆仑山的光影里、在独山子的人间烟火中,绽放出温暖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