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前辈 | 蓝祚祥:戈壁滩上的通信守望者

2025-09-01  

人物档案
  蓝祚祥,1934年9月出生于湖北襄阳光化县。1956年底,他主动申请参与边疆建设,携带首批电话通信设备,实现了克拉玛依与外界的首次无线联通,开创了油田公众通讯“从无到有”的历史。在漫长的邮电生涯中,他曾担任电力机务员、营业员、投递员、克拉玛依市邮电局办公室主任等多个职务,1991年1月退休。

蓝祚祥。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张洁英 摄
  蓝祚祥 口述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郝建美 田华英 记录整理

  1956年12月末,凛冽的寒风如锋利的尖刀般刮过被积雪覆盖的戈壁滩,天地间一片苍茫。眼前看不到道路,两辆满载着设备的卡车,沿着一根根向远方延伸的电线杆缓缓前行,车轮碾过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在这白雪皑皑的荒原上勾勒出一道清晰的车辙。

  驾驶室里,23岁的蓝祚祥紧了紧身上的棉衣,目光牢牢锁定前方。尽管外面冰天雪地,他却兴奋得浑身发热——他和同事从乌鲁木齐出发,携带着首批电话通信设备,奔赴那片令他魂牵梦绕的土地——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

主动请缨 把青春献给边疆

  蓝祚祥出生于湖北襄阳的一个贫苦山村。新中国成立前,他吃不饱、穿不暖,更没有机会读书。新中国成立后,他终于得以走进学堂。

  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蓝祚祥对新中国满怀感恩之情。课本上“为人民服务”“建设祖国”的字样,如同种子一般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1955 年,邮电部计划培养技术人才,成绩出众的蓝祚祥被选派前往杭州,参加电力机务干部培训班。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电力、通信知识,从电路原理到设备维修,每一个知识点都牢记于心、反复钻研,结业时成绩在班级中名列前茅。

  经过一年零一个月的学习,按照安排,他原本可以回到条件优越的武汉工作,陪伴在家人身边,度过安稳的日子。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工作分配之际。组织计划选派一名人员前往新疆,支援边疆建设。然而,原本被分配的同学却因“离家远、环境苦”而打了退堂鼓。

  蓝祚祥挺身而出,坚定地表示:“我愿意去新疆!” 

  主动申请前往新疆并非蓝祚祥一时的冲动之举。他说,很久以前,他便被新华社发布的一张新闻照片所吸引——在广袤无垠的雪原上,一辆卡车满载着钢管,正朝着新中国首个大油田的所在地——克拉玛依驶去。这张新闻照片看上去蕴含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当时,蓝祚祥持续关注着克拉玛依油田的相关新闻,他深知石油是工业的“血液”,而油田建设离不开通信保障。新中国的第一个大油田,一定需要有人去建设,自己所掌握的电力机务知识,必定能发挥重要作用。边疆条件艰苦,然而前往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去成长、去建设祖国,一直是他内心渴望实现的事。

  1956年9月,蓝祚祥的申请获得了湖北省邮电管理局的批准。10月,他背起行囊,登上了前往乌鲁木齐的火车。窗外的景色从农田逐渐变换为草原,继而又变成了戈壁。这些陌生的景象并未使他退缩,反而让他在边疆干一番事业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抵达乌鲁木齐后,他得知自己被分配到克拉玛依矿区邮电局,待兰州调来的通信设备到达后,即可带着设备前往。

  “太好了!”听闻这个消息,蓝祚祥不禁脱口而出,他觉得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此后数月,蓝祚祥一直盼望着设备的到来。他积极向乌鲁木齐邮电局的老同事们请教,潜心学习新疆通信设备的维护技巧,详细记录戈壁通信工作中的难点,为前往克拉玛依做好了充分准备。

  1956年12月末,通信设备抵达乌鲁木齐。蓝祚祥与无线电机务员陈盛群、贾梦庚,踏上了前往克拉玛依的路途。

  第一天,他们抵达了独山子,然而独山子到克拉玛依并无公路,且当时正值冬季,地面被积雪覆盖,只能凭借电线杆来辨别方向行驶。卡车在雪地上颠簸前行,他们饿了就啃干粮,渴了便喝凉水。沿途既无人烟,也无建筑,唯有寒风与雪原与他们相伴。

  历经3天3夜,1957年1月2日,卡车终于在暮色中抵达克拉玛依。蓝祚祥眼前,仅有一顶顶帐篷和简陋的土坯房,比想象中更为荒凉,但他却觉得这片土地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自那天起,我就是克拉玛依人了。”多年后,蓝祚祥回忆起当时,眼中依旧闪烁着光芒,“这里是我扎根之处,我要为克拉玛依的邮电事业、为祖国石油工业建设竭尽全力。”

攻坚克难 打通“电话生命线”

  1956年4月1日,克拉玛依邮电所在黑油山旁的帐篷中成立,一张破旧的木桌、两把残破的椅子,便是邮电所全部的家当。当时,邮电所仅能办理收寄信函、收寄包裹、汇款以及报刊发行等业务,远远无法满足油田发展的需求。

  随着克拉玛依油田开发进程加快,党中央发出了“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建设”的号召,全国各地的有识之士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步入如火如荼的阶段。

  然而,克拉玛依连一条公众长途通信线路都没有,“通讯难”俨然成了油田发展的“拦路虎”。

  就在这时,蓝祚祥与同事带着设备赶到了。他们带来的,是经自治区邮电管理局特别批准的珍贵设备,包括美制RCA400W发讯机、收讯机、无线电话终端机,还有一套汽油发电机组。这是克拉玛依的第一套无线电话系统,也是克拉玛依与外界取得联系的希望所在。

  设备的安装过程比想象中艰难得多。克拉玛依没有吊装设备,几十公斤重的发讯机和收讯机,全靠他们肩扛手抬,从卡车搬运到临时机房。机房是一间土坯房,没有取暖设备,寒冷难耐。

  1957年3月,当蓝祚祥按下发讯机的开关,收讯机里传出清晰的通话声时,众人激动得一跃而起——“克拉玛依-乌鲁木齐”无线电话电路成功开通了!

  这是克拉玛依首次通过无线电与外界相连,新中国的第一个大油田终于有了“电话生命线”。

  望着闪烁跳动的指示灯,蓝祚祥眼眶泛红。一路以来的艰辛付出,日夜奋战的疲惫劳累,在那一刻都烟消云散。他感慨道:“我的选择没错,终于能为克拉玛依做点事了。”

蓝祚祥工作的老照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随着通信设备的日益完善,“信息即生产力”的印记在油田的每一处角落都愈发鲜明。1958年冬,“克拉玛依—乌鲁木齐”长途有线线路架通,有线电话时代由此开启。1959年末,克拉玛依已拥有13条长途线路。

  从帐篷邮电所发展为多线路支局,从仅办理信函业务迈向有线通讯,克拉玛依的邮电事业在蓝祚祥等人的不懈努力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戈壁油城也凭借顺畅的通信,与祖国的脉搏紧密相连。

  在担任电力机务员期间,蓝祚祥对 “信息的生产力价值”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敬畏之情。每当石油部召开电话会议时,他总会提前几小时守候在机房,反复调试设备。这是因为会议上传达的内容,可能是全国石油生产的部署安排,也可能是针对克拉玛依油田的开采技术指导。哪怕信号中断一分钟,油田都有可能错过关键指令。

  这种认知,也使得蓝祚祥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

一生奉献 “鸿雁”永在守望

  在克拉玛依邮电事业的发展进程中,蓝祚祥担任电力机务员,全力保障通讯的顺畅;也曾身为投递员,顶风冒雪,骑着车为职工家属递送信件、汇款、包裹以及报刊。

  1963年3月的那场飓风,令蓝祚祥终生难忘。当时,超过12级的狂风掀翻了电影院的屋顶,吹走了机房的大门,还推倒了电台的院墙。正在发电机房值班的蓝祚祥得知市区供电系统出现故障、线路中断停电,需即刻启动自备电源进行供电。

  从发电机房到邮电机房仅有20多米的距离,然而狂风却让这段路变成了难以跨越的“天堑”。蓝祚祥奋力冲了出去,却被强劲的风一次次顶了回来,他一次次地尝试,却一次次以失败告终。无奈之下,他只得趴在地上艰难地爬行。沙子打在脸上,犹如针扎一般疼痛,这一小段路程,他花了半个小时才艰难抵达。当时的他浑身沾满沙子,衣服被刮破,脸上也带着伤痕,但他顾不上休息,便立刻投入到抢修工作中。一小时后,设备恢复了正常运行。

  “虽然辛苦,但我心里热乎。能保通信不断、为油田出力,再大困难都能克服。” 蓝祚祥说。

  “我从不后悔来到克拉玛依,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去世后,把我的骨灰撒在防风林,我想看着这座城市风更小,变得更绿、更美好。”蓝祚祥在留给儿女的遗嘱中如此安排。

  从最初怀揣着满腔热血奔赴克拉玛依的青年,到见证油田通信从无到有、由弱至强的老邮电人,蓝祚祥这只从湖北飞来的“鸿雁”的一生,不仅是克拉玛依邮电事业发展的缩影,更是“信息就是生产力”这一理念在戈壁油城的生动写照。

  往昔,他守护的机房、维护的电路、传递的信息,宛如一条条无形的“血管”,将外界的技术、指令与支援输送至油田的每一处角落,让这片昔日“连鸟儿都不飞”的荒原,逐渐发展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重要基地。

  回顾工作历程,蓝祚祥内心涌起由衷的自豪。他深深热爱着如今繁荣昌盛、强大无比的祖国,更对自己当下愉悦幸福的生活感到无限满足。 

责任编辑:陈晓丹
本期编辑:邵文静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