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张冰 通讯员 邓雨欣
【典型病例】
情绪低落原是“悲秋”作祟
“医生,我最近总是提不起精神,晚上睡不着,白天又特别累,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该怎么调理呢?”8月18日,在市第二人民医院(市康复医院)中医科诊室里,42岁的朱女士向该科室主任侯吉刚倾诉了自己的困扰。
朱女士是我市一家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平日工作认真负责,性格开朗。然而最近两周,她却像变了个人似的:早晨不再愿意起床锻炼,下班后拒绝朋友的聚餐邀请,甚至连最喜爱的羽毛球拍也闲置在了角落。
“最初我以为是工作太累,休息一下就好。但周末睡了整整两天,周一反而更加疲惫。”朱女士说,自己的食欲也明显下降,原来特别爱吃的食物吃两口就没胃口了,体重在两周内下降了近四斤。
“那种无名的悲伤不知道从哪里来,我甚至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感觉自己很失败。”朱女士沮丧地说。
经过详细问诊和检查,侯吉刚诊断朱女士患上了“悲秋综合征”,又称“季节性情感障碍”(SAD)。
“别担心,没那么严重,这是秋季高发的情绪障碍现象,通过中医调理可以很快恢复。”侯吉刚安慰道。
经过一周的中医综合调理,朱女士脸上渐渐有了笑容,曾经萦绕心头的低落情绪悄然消散,整个人变得神采奕奕。
【中医把脉】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
在克拉玛依,类似朱女士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侯吉刚介绍说,近年来每到秋季,因情绪问题前来就诊的患者就会明显增加,且以中年人群和工作压力大者居多。
什么是“悲秋综合征”?
侯吉刚从中医角度给出了解释:悲秋综合征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诊断名称,而是指在秋季出现的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症状集合体。从中医理论来看,这与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密切相关。
●发病原因:天人相应,秋主悲忧
侯吉刚介绍,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早已指出“天人相应”理论,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四季更替会直接影响人体生理和心理状态。
“秋在五行中属金,在五脏中对应肺,在情志中则主悲忧。”侯吉刚解释道,“立秋之后,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由荣转衰。这种变化会通过感官影响人的情绪状态。”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秋季日照时间减少,阳光强度减弱,会影响大脑内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和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而导致情绪波动。
●高发人群:四类人群需特别警惕
根据临床观察,侯吉刚指出,四类人群更易患上悲秋综合征:
第一类是长期精神压力大的职场人群。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快,竞争激烈,秋季的气候变化更容易引发这类人群的情绪波动。
第二是体质敏感的群体。如女性和老年人,由于生理特点和社会角色,对自然环境变化更为敏感。
第三是平素肺气不足、气血亏虚的人。这类人群往往在秋季容易表现出更明显的症状。
第四是久坐少动、缺乏社交的孤独人群。社会支持系统不足会加重秋季的情绪问题。
●发病症状:情绪躯体双双受累
悲秋综合征的表现多样,主要包括情绪和躯体两方面的症状。情绪方面,患者易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悲观消极、焦虑易怒、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躯体方面,患者易出现疲劳乏力、睡眠障碍(失眠或嗜睡)、食欲改变(暴食或厌食)、体重明显变化等多种躯体不适感。
●疾病危害:影响生活质量
侯吉刚说,悲秋综合征虽在多数情况下不至于严重影响社会功能,但会明显降低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如果不加干预,症状可能持续整个秋季,甚至转为慢性状态。严重者还可能发展为临床抑郁症,需要药物干预。”侯吉刚提醒,“特别是原本就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情绪低落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加重原有疾病。”
【中医良方】
因地制宜 因人施策
“克拉玛依的秋季有其鲜明特点。”侯吉刚分析说,作为西北地区典型的内陆城市,我市秋季表现出干燥少雨、多风沙尘、昼夜温差大的特点。这些气候特点直接影响人体:干燥易伤肺阴,多风易令人生烦,温差大则易感外邪。这些都会加重悲秋综合征的表现。
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侯吉刚认为我市市民体质有以下特点:
一是多见“燥体质”。由于本地气候干燥,居民多表现出口干、咽干、皮肤干等津液不足的症状;二是肝郁气滞常见。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导致许多市民有胸闷、喜叹息、情绪波动等肝气不舒的表现;三是脾胃功能偏差。饮食不规律和偏好重口味食物,使得消化系统问题较为普遍。
针对我市的气候特点和市民体质特征,侯吉刚提出了防治“悲秋综合征”的建议——
●情志调摄方面:保持心态平和是关键。遇到不顺心的事要懂得宣泄,可通过与朋友交谈、写日记等方式排解不良情绪。
●作息调整方面:建议“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顺应自然界阳气收敛的特点。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饮食调理方面:应“减辛增酸”,少吃辣椒、生姜等辛散之物,多吃山楂、葡萄、柚子等酸味食物以收敛肺气。同时要多食滋阴润肺之品,如梨、蜂蜜、百合、银耳等,对抗干燥气候。
●运动保健方面:推荐进行温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避免大汗淋漓导致阳气过泄。
●社交活动方面: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和朋友聚会,避免独自一人在家长时间沉浸于负面情绪中。
●中医调理方面:对于症状明显者,可考虑中医干预,针灸、拔罐、中药调理都有很好效果。常用的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等方剂,也能有效缓解悲秋症状。

责任编辑:张冰
本期编辑: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