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克拉玛依本土作家创作长篇纪实小说《南国英烈》正式出版发行

2025-08-28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秦菱鸽
  “那场战争虽然过去60年了,但至今,那些战友的音容笑貌还在我心里萦绕,那些用烽火雕刻的岁月依然时常在我脑海里回响,特别是许多战友牺牲前所说的‘希望祖国人民不要忘记’的最后遗言,更使我刻骨铭心,这正是我创作《南国英烈》的初衷和动力。”8月19日,作家赵先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情地说。

  8月初,由克拉玛依本土作家、援越抗美老兵赵先明创作的长篇纪实小说《南国英烈》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全景式再现了那段一度被尘封的峥嵘岁月,不仅是对一场战争的深情回眸,更是一位亲历者、一位新疆建设者为整整一代英雄立传的庄严承诺。

  作者赵先明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时代画卷。1949年出生的赵先明于1965年响应号召参军入伍,成为铁道兵二师的一名战士,并投身于越南北方那片炮火纷飞的热土,与战友一起用青春和热血在异国他乡筑起“钢铁运输线”。

  在那段战争岁月里,赵先明亲眼看见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友的牺牲,他决心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身边每一个动人的画面,梦想有一天要写出一篇“大文章”,让援越抗美的伟大历史功绩光照人间。于是,赵先明用写日记的方法,在战斗间隙坚持学习写作,共写出约11万字的战地日记,成为《南国英烈》最真实的创作素材。

  1971年,为响应国家号召,加快克拉玛依油田建设,赵先明与近800名原铁道兵部队的战友一起,集体转业至新疆石油管理局。他们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无声地熔铸进了克拉玛依的城市血脉。从南国战场上的英雄,到戈壁油田的建设者,再到宣传文化战线的领导者,赵先明在多个重要岗位上奉献了毕生的心血,丰厚的人生阅历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他笔耕不辍,先后在全国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10多万字,出版多部小说与文集。为了完成《南国英烈》,年逾古稀的他不顾病体,行程两万余公里,深入采访二十多位当年援越抗美的战友,整理了上万字的笔记。创作期间,他强忍着两次脑梗留下的后遗症折磨,几乎耗尽全部心力,才最终让这份沉淀了半个多世纪的战友情与历史责任感跃然纸上。

  《南国英烈》的核心聚焦于中国铁道兵部队这支特殊的队伍,讲述了他们如何在美军不分昼夜的狂轰滥炸下,以血肉之躯抢修、守护铁路,创造了“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这一战争史上的奇迹,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后勤基石。

  然而,作品的卓越之处远不止于对历史的忠实记录。它成功地将纪实性与文学性熔于一炉,避免了宏大叙事的空洞。书中对人性的刻画尤为深刻,例如副连长白仲泰与指导员杨天宇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两人因职务晋升和情感纠葛心存芥蒂,但在生死攸关的时刻,白仲泰却毅然选择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杨天宇的生还。这种超越个人恩怨、以家国大义为先的抉择,真实展现了中国军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崇高胸怀,让冰冷的历史浸润了感人至深的人性温度。小说不仅描绘了地对空作战、百里奔袭、排雷排险等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更细腻地展现了战火中凝结的生死战友情、忠贞不渝的爱情与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使整部作品血肉丰满,扣人心弦。

  长期以来,相较于广为人知的抗美援朝,发生在越南的那场战争在公众记忆中始终是一段“尘封的历史”。《南国英烈》的出版,恰逢其时地填补了这一文学创作的空白。它不仅为研究这段军史提供了详实的史料佐证,更为提炼和定义“援越抗美精神”提供了鲜活的文本。书中展现的,是“为争第一,苦练本领”的胜利意志,是“为完成任务,勇于创新”的担当品格,更是“为保护战友,舍生忘死”的牺牲气概,这些共同构成了那一代军人血染的风采,为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注入了不可或缺的生动教材。

  采访结束时,赵先明谦虚地说:“作为曾经的老兵、老石油、老宣传,过去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己应尽的本分。虽曾饱经磨难,但一想到为国捐躯、长眠在异国他乡的战友,心里就豁达了,什么困难挫折,什么利害得失,全部抛在了脑后。”

  赵先明与他的战友们,从越南战场到戈壁油田,用前半生保家卫国,用后半生建设新疆,真正做到了“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生”。如今,年近耄耋的他,以惊人的毅力将那段烽火岁月凝固成永恒的纪念。《南国英烈》讲述的不仅是一批援越抗美故事,更是一份来自新疆、献给全国的历史答卷。它以强有力的笔触提醒着我们:和平来之不易,有些牺牲不容忘却,有些精神必须永续传承。

责任编辑:王雯婧
本期编辑:杨艺佩杉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