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陈晓丹
7月17日,深夜。我市南林小区一幢居民楼的灯光渐次熄灭,唯有初二学生小斐房间的窗户还透着一小方光亮。他紧闭房门,屏蔽了父母的催促,手机屏幕的光映照在他的脸上,他的指尖随着短视频的背景音乐上下滑动。对小斐来说,这半小时的“刷屏”时光既是结束一天学业的仪式,也是通往另一个多彩世界的路径。
像小斐这样的青少年不在少数。《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短视频用户规模超1亿,其中11.9%的未成年用户在工作日平均每天观看短视频超过2小时,7.2%的未成年用户在节假日每天观看短视频超过5小时。
碎片化、高互动性、精准投喂的短视频迅速渗透进青少年的日常生活,重塑着他们获取信息、社交互动乃至认知世界的方式。在算法编织而成的信息流中,少年们寻觅着欢乐、知识与人际连接,也遭遇着可能使人迷失的暗礁——
一方面,短视频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社交渠道;另一方面,过度观看短视频可能会导致青少年注意力分散、价值观出现偏差,甚至陷入网络沉迷等问题。
短视频在未成年人的生活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家长应该如何通过合理引导让短视频更好地服务于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呢?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我市多位学生和家长,探寻其中的答案。
指尖上的“数字伙伴”
“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刷一会儿短视频,看看搞笑视频或者游戏直播。”我市初二学生小林告诉记者,这种放松方式已经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短视频平台的内容丰富多样,从搞笑段子、影视剪辑到科普知识、手工教程,几乎涵盖了所有兴趣领域。
对青少年来说,短视频不仅是消遣工具,也是社交话题的来源,许多孩子通过分享短视频与同龄人讨论热门话题,分享彼此的兴趣爱好,从而建立起新的社交圈。视频提供的流行语、挑战活动、表情包,也成了青少年社交圈无形的“准入证”和“黏合剂”。
小林说,他所在的班里有个“梗王”,这位同学总是能第一时间从海量短视频中捕获最新鲜的“梗”,常常逗得大家大笑。
“像这样能够给大家带来欢乐的同学,自然而然地成了班级里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提起这位同学,小林语气里带着一丝羡慕。
16岁的小晗则靠参加“舞蹈挑战活动”建立了自己的小圈子。闲暇时,几个女生围在一起,小晗展现着抖音博主最新发布的舞蹈片段,动作轻盈而富有节奏感。“昨晚我在抖音上刷到的这个舞蹈,感觉超级棒!”她笑着说。
小晗结识了3个同样对舞蹈充满热情的女孩。对于她们而言,这些看似简单的舞蹈动作不仅仅是用来消遣娱乐的方式,更是她们之间身份认同和群体归属的一种特殊暗号。
观看短视频也是部分青少年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之一。
“有些课本内容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一遍,我没听懂。回家后搜索相关短视频,看看博主用动画进行演示,很快就明白了。” 初二学生小潇说。
一次物理课上,老师讲到杠杆原理。回家后,小潇点开科普博主“今日原理”发布的视频。屏幕上,手绘的阿基米德站在跷跷板上,动画由此展开——“假设你和你家的大鹅玩跷跷板,如果你们体重相当,那就可以愉快地玩耍了。如果对面是比你重的牛牛呢?你只需要往后稍稍移动一下,也能勉强继续玩耍……”
短短90秒的动画演示,让抽象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像有人把知识掰开揉碎了喂给我。”小潇说。
这正是众多坐拥数百万甚至千万粉丝的科普博主们的魅力所在。他们深谙如何将晦涩的科学知识溶解在生动的动画、幽默的段子和贴近生活的类比里,这些有趣又有深度的科普内容,自然也成了很多青少年的“课外老师”。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65.3% 的初中生通过短视频了解新闻、热点事件或搜索信息,64.8%将其作为学习知识的工具。
这种学习并非总是刻意为之。一次偶然,小萱刷到了抖音博主“折纸的莫扎特”发布的视频,这段视频展示了用一张纸折出柴犬模型的过程,可爱的效果瞬间点燃了她的兴趣。从跟着视频一步步模仿,到主动搜索更复杂的教程,小萱对折纸艺术的热爱逐渐升温。几个月后,她的折纸作品在学校艺术节上惊艳亮相。
“如果没有那天随手刷到的视频,我可能永远发现不了折纸的乐趣。”小萱说。
算法里的成长烦恼
7月11日23时,周莉(化名)再次推开儿子的房门,发现15岁的小杨依然保持着同一种姿势——身体斜靠在床头,右手拇指机械地上划着手机屏幕。
这是周莉第2次提醒他“该睡觉了”,但男孩只是含混地应了一声。
“以前孩子做完作业会看看书,现在一有空就刷短视频。就像被吸进手机里了。”周莉苦笑着摇头,“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在和短视频抢孩子。我抢不过。”
手机里,不断刷新的短视频画面仿佛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之门。然而每一道光鲜亮丽背后,都暗藏着一只啃噬孩子注意力和时间的虫。
“本来只想再看几分钟,结果一刷就是一两个小时。”14岁的小宇坐在书桌前,语气懊丧,他面前摊开的练习册上,最后两道大题仍然一片空白。
“以前他至少能安静地看2个小时的书,现在连10分钟都坐不住。”小宇的妈妈王芳(化名)认为,短视频的“无限滑动”机制和算法推荐容易让人沉迷,未成年人自控力更弱,更容易陷入无节制观看的状态。
“我试过没收手机,但他会偷偷拿回去,甚至躲在被窝里刷到凌晨。”王芳的声音透着疲惫。
在采访中,不少学生承认自己曾因刷短视频而耽误完成作业,这种现象也成了当下许多家庭面临的共同难题。
更令家长们不安的是,尽管各大平台都设有“青少年模式”,但仍有部分低俗或误导性内容通过算法流入未成年人的视野。例如,一些短视频宣扬拜金主义、过度追求外貌,这些都可能会对未成年人塑造正确价值观造成潜在危害。
“有些视频里的人在炫富,或者教人怎么‘快速成名’,我怕孩子看多了会觉得读书没用,不如当网红。”王芳说,“还有部分短视频中的虚假信息也可能误导孩子们,影响他们的认知和判断力。”
短视频成瘾问题也是家长们担忧的重点。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33.4%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对“我不能忍受没有手机”表示同意。这表明这部分青少年可能已对手机产生心理依赖。同时,有超过1/3的青少年可能因使用手机而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市民冯杰(化名)说:“我发现孩子现在对看短视频有些上瘾,吃饭、去卫生间,就连洗澡都带着手机。平时上学我盯得紧,他看短视频的时间不多。但是寒暑假我上班时,孩子很容易就会刷几个小时的短视频,这很影响学习、影响身心健康。”
合理引导堵不如疏
7月18日21时,市民王海涛15岁的儿子放下笔,目光自然而然地飘向桌上的手机。
这是父子间一个心照不宣的信号。王海涛只是平静地提醒:“30分钟,老规矩。”儿子点点头,拿起手机。
“强硬地禁止孩子接触短视频不现实,还可能引发亲子矛盾。”王海涛意识到,在这个短视频无处不在的时代,“堵”不是办法。他尝试和儿子平等对话。“我们谈的不是‘能不能看’,而是怎么看、看多久。”
最终达成的协议清晰明了——孩子每天完成作业后可以看30分钟短视频,如果超时,第二天就要扣减时间。
“更关键的是要让孩子参与制订规则,把‘我的规则’变成‘我们的规则’。”王海涛说,有一次儿子主动提出“将周末刷手机的时间延迟到1小时,但周一到周五每天少看10分钟”,这个方案最终被全家采纳。
市民陈书妍则把目光投向了屏幕里的内容本身。
“家长不能只是管,更要引导。有时候,你得先‘进去’,才能把孩子更好地‘带出来’。”她会在孩子刷短视频时凑过去,偶尔提问“这里面的说法靠谱吗?”“如果你碰到这事,会怎么办?”
例如,当孩子看到“网红炫富”视频时,她不会急于批判,而是借机和孩子讨论“钱真的能带来快乐吗?”“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陈书妍相信,这种即时的、基于具体内容的互动,能够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
“很多孩子沉迷短视频,是因为没有更有趣的选择。”市民范超的解法是主动创造更有吸引力的线下活动。
每周五晚上,是他们家雷打不动的“游戏之夜”。桌游被摊开在客厅中央,棋盘上的较量、卡牌间的策略、全家人投入的笑声与惊呼,构成了一种短视频无法替代的沉浸式快乐。“现在到了周五,孩子更期待和我们一起‘厮杀’,而不是抱着手机玩。”
“其实孩子不是离不开短视频。”范超说,“他们只是需要我们发现,什么能让他们更快乐。”
(本文中未成年人姓名均为化名)
■专家建议
为什么未成年人会沉迷于短视频?
在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看来,现在沉迷短视频是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因为短视频本身短小精悍,能够在创作上抓住不同人的兴趣爱好,并根据算法进行针对性的推荐。它不仅对未成年人,对成年人也很有吸引力。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昕说,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的主要原因是,在现实生活中,某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比如在同伴关系中没有感受到支持或者温暖等,而刷短视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空缺。同时,短视频有及时反馈的特点,而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不会得到及时反馈。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他们更愿意把注意力投向短视频。
长时间观看短视频会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造成哪些影响?
张昕说,长时间刷短视频会使未成年人习惯于及时反馈,而忍受不了延迟反馈,对未成年人的注意力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此外,对于一些不适宜内容,未成年人可能没有办法去辨别,从而导致他们更容易受到短视频的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价值观。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敏认为,长期观看短视频,会让未成年人沉浸在这种舒适、简单的环境中,而不愿努力学习。同时,短视频的创作者往往为了更多的流量而创作博人眼球的主题和内容,数量庞大的短视频,制作水平参差不齐,信息量大、多、杂,长此以往,会影响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成律师事务所中国区科技、传媒及通讯全球行业组牵头人刘骥律师说,短视频通常采用快节奏和刺激性的内容,容易使未成年人上瘾,忽略学习、运动等其他有益的活动。同时,长期观看短视频可能会导致人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影响学习和工作。
“过度沉迷短视频,忽视面对面社交与互动,可能导致与现实世界脱节,使未成年人变得孤僻。此外,短视频中还可能包含暴力、血腥或色情等内容,这些内容还会严重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刘骥说。
如何防范青少年沉迷短视频?
“家长、学校、社会和社交平台各方应该联合起来,为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不良内容的侵害而共同努力。”刘骥说,制度层面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加强监管、违法必究。社交平台应加强自我监管,制定更加严格的规则来限制不良内容的传播,减少对未成年人的侵害。学校和社区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帮助未成年人更好地认识沉迷短视频的危害。最关键的还是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多阅读、少看手机、不刷低俗短视频,引导未成年人选择适合的内容。
刘骥建议,家长应该认真监督孩子观看短视频的时间以及内容,并在必要时指导他们如何选择适合的内容。例如,在家庭中设定一个特定的观看时间段,以避免孩子过度使用手机和其他数字媒体。同时,利用各种工具来限制孩子的屏幕时间,如设置手机应用程序、浏览器插件等。最核心的还是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教育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冲动,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行为和习惯。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智媒研究中心副主任蒋俏蕾同样认为,在未成年人媒介素养的培育与提升中,不仅需要学校和专业人士的参与,更需要发挥家庭作为未成年人成长重要环境的作用,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育和引导。
(据央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