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石油报讯(通讯员 刘蓓蓓)7月11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工学院以“回信指引西部行,匠心熔铸边疆情”为主题,组织7名学生深入新疆油田百口泉采油厂开展暑期实践活动。青年学子在油田一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实地感悟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伟力。
实践活动分为深化思想引领、传承工匠精神、赋能成长成才3个部分进行,通过实地调研、工匠访谈与校友交流,实践团队将思政课堂延伸至生产现场,沉浸式了解智慧油田建设、科技创新成果及行业先进经验,考察中国式现代化在能源领域的生动实践,激励青年学子以劳模为榜样,锤炼艰苦奋斗、创新奉献的意志品质。
活动特别安排了青年学子与两位劳动模范深入对话:“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百21采油作业区采油巡检一班班长李海涛讲述在零下30℃的严寒中带领团队攻坚45口新井“压舱石”的战役,老师傅们以站为家、临近退休仍请缨奋战的故事;“集团公司劳动模范”——玛湖第一采油作业区向东站班长向东分享了班组员工坚守玛湖戈壁二十载、终迎油田大开发的奋斗历程。
在与校区首批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毕业生之一何柏言,以及跨界成长、荣获克拉玛依“五四”奖章的百口泉采油厂副厂长周丹等优秀校友的交流中,青年学子深受触动。周丹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转至石油工程战线,参与了玛湖首口百吨井开发和“百人百万吨”新型采油作业区建设,带领团队攻克致密砾岩油藏技术瓶颈、投运19口光伏发电装置……其“每个石油人都有独特故事与共同梦想”的肺腑之言,与何柏言“数载青春应无价,一袭红装为国家”的诗句,共同打动了学子们。
“23年扎根戈壁,向东师傅像守护生命般守护油井,他用‘安下心、扎下根’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平凡造就伟大’。”学生马婉清在访谈后感慨。从劳模“以站为家”的奉献,到校友“红装为国”的志向,石油战线艰苦奋斗、创新奉献的精神谱系在油田现场的对话中焕发出新的磅礴力量。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油田一线的学习调研,更是一堂砥砺报国志向的生动思政课。学子们亲历智慧油田的创新脉动,见证新疆油田的发展成就,更坚定了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践行‘我为祖国献石油’誓言及投身国家能源事业的理想信念。”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实践活动相关负责人说。
编后:
当思政课堂从校园延伸至油田一线,当劳模精神真实触及到青年学子的内心,百口泉采油厂这场特殊的实践便有了超越其本身的意义。中石大学子在熔炉般盛夏戈壁感悟到的,不仅是石油工业的热血脉动,更是精神火炬的代际传递。
向东23年如一日“像守护生命般守护油井”的坚守,李海涛团队零下30℃挑战极限的冲锋,周丹跨界攻坚的破壁之路——这些扎根戈壁的奋斗者群像,生动诠释了“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新疆油田精神的千钧之重。他们用生命年轮刻写的正是新时代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最炽热的符号。当“数载青春应无价,一袭红装为国家”的诗句在井场回荡,我们欣喜地看到,总书记回信中“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嘱托,已化作石油青年血脉中的精神基因。
这堂油田深处的思政课启示我们:新时代的育人工程,既要“顶天”强化思想引领,更要“立地”深化实践育人。戈壁的风沙能磨砺钻头,也可淬炼青春。裹挟着油味的奋斗史,让青年学子看见最为真实的油田,抽象的“能源报国”便在此刻具象为工服上的汗渍、眼眸上的冰霜。这种沉浸式教育所激发出的精神共鸣,道出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的真谛。

责任编辑:屈斌
本期编辑:杨艺佩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