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前辈 | 李云鸥:不辞长作石油人

2025-07-21  

 

人物档案
  
李云鸥,女,祖籍江苏省无锡市,1937年出生于重庆市。1955年9月来到新疆石油公司(前身为1950年成立的中苏石油股份公司,1956年7月改称新疆石油管理局)设计预算处。1956年作为油田第一代工程基建人从乌鲁木齐来到克拉玛依,成为克拉玛依“三八女子工程队”技术指导。在克拉玛依油田和城市建设初期,李云鸥参与了油田工程设计、建设施工、基本建设管理、工程咨询等多项工作。1984年后,她调往新疆石油管理局勘察设计研究院工作,1992年退休。

李云鸥。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张洁英 摄

李云鸥 口述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郝建美 田华英 记录

“翻山越岭”去边疆

  1955年8月20日,从重庆建筑工程学校毕业的李云鸥最后一次回望山城的灯火,踏上了西行的火车,她单薄的衣衫下裹着一腔热血,行囊里只有一箱专业书籍。
  跨越巴山蜀水,穿越河西走廊,在老式火车发出的独特的汽笛声和“哐当哐当”的行进声中,李云鸥望向窗外的风景,内心燃烧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信念——新疆在等她,祖国最需要建设的地方在等她。
  1937年,李云鸥出生在重庆一个普通职工家庭。那一年,随着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面抗战拉开序幕,重庆作为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成为了日军轰炸的主要目标之一。
  日军的侵略给李云鸥的家庭带来了深重灾难,她的童年都在担惊受怕中度过——刺耳的防空警报声常常响起,飞奔躲进防空洞是李云鸥一家的日常,父亲开办的小商行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中化为乌有,他也在病痛中愤恨而去,母亲靠着四处当小职员和朋友们的资助养活一家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12岁的李云鸥和家人终于看到了曙光。
  1955年,克拉玛依油区钻探有了重大发现,油田建设急需人才。
  彼时,18岁的李云鸥听到学校广播里“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新疆去……”的热血号召,第一时间写下申请书,决心奔赴边疆,为新中国油田建设贡献力量。
  她和9位同学一路搭乘火车和汽车颠簸前行,大家的身体虽已疲惫不堪,但一想到即将能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便又有了精神。
  途经秦岭时,恰逢川北和陕南地区遭暴雨引发山洪,公路多处塌方,陕西留坝到凤县的一段险峻山路不能通车,修复至少需要半个月。
  大家急切地希望前往新疆参与建设。经过一番商议,众人达成一致——徒步翻越秦岭。 
  留坝县政府门前,身着单衣、脚穿草鞋的青年们目光灼灼:“请帮我们翻过秦岭!”县政府的干部被这群年轻人的热忱打动,派出10位农民汉子为他们引路。
  一条羊肠小道在悬崖峭壁间蜿蜒伸展,宽度尚不足一尺。涧水在深渊下咆哮奔涌,碎石像刀子,割着众人薄薄的草鞋底。入夜,凛冽的寒风夹杂着不知名野兽的咆哮,如利刃般穿透骨髓。
  实在走不动了,他们便相互搀扶席地而坐,用颤抖的歌声抵御漫山的黑暗与内心的恐惧:“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
  当破旧的草鞋再也无法遮蔽伤痕累累的脚趾,当脚底流出的鲜血渐渐晕染了脚下的碎石,他们终于到达了山口驿站。
  “天大困难脚下踩,一心为国建油田,不畏征途艰和险,能受天磨真好汉!”50多公里,一天一夜的生死跋涉,一群奔赴祖国最需要之地的年轻人,用血肉之躯丈量了秦岭这道天堑。

共同浇灌希望之花

  经过23天的辗转颠簸,李云鸥和同学们终于抵达位于乌鲁木齐的新疆石油公司。为纪念这段艰辛的旅程,大家满怀喜悦地在乌鲁木齐西公园的白杨树下庄重合影。

李云鸥(一排右二)和9位同学在乌鲁木齐西公园的白杨树下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这张照片,也成了命运埋下的最无情的伏笔——如今,10人中只有3人还健在,李云鸥是唯一仍留在克拉玛依的见证者。
  时间的指针拨回1955年,等待他们的,是准噶尔盆地深处真正的考验。“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的诗句在此处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荒芜的克拉玛依矿区,帐篷是众人唯一的栖身之所。一阵大风袭来,沙粒无孔不入,床铺、饭碗,甚至人们的睫毛上都蒙着厚厚的黄尘。李云鸥学着老石油人的样子,夜晚裹紧头巾入睡,但肆虐的狂风仍多次将帐篷和被褥一起卷入墨黑的旷野。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喜讯传来,李云鸥望着帐篷外茫茫的戈壁滩和干得热火朝天的人们,激动得泪流满面。
  这份幸福经由李云鸥,传递到遥远的上海,一个年轻人也作出了人生抉择——李云鸥的恋人周祥治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环境,于1958年奔赴克拉玛依。
  在飞沙走石的戈壁滩上,两双手紧紧相握,两人相顾无言,誓言已在心中立下:他们要于这荒原之上,携手浇灌出名为希望的花。
  1959年,油田迎来3000余名转业官兵及家属,帐篷群不堪重负,时任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经理的曹坤才找到李云鸥,神情凝重:“油田生产不能停,住房问题火烧眉毛。你能不能带着军属们动手盖房子?”
  作为队伍中唯一科班出身的技术人员,李云鸥深知肩上担子重于泰山。可那些随军而来的姐妹们,她们的眼神里可曾有过迟疑?她抬起头,声音穿透呼啸的风沙:“行!男人能钻井、能采油,我们女人也能盖房子!”

亲手缔造城市雏形

  1959年4月1日,“三八女子工程队”的红旗在荒原上傲然挺立。报名当天,154名军属毅然站在了李云鸥身后。“咱们女人也能顶起半边天,把家园建设起来!”这质朴的誓言在戈壁滩上久久回荡。
  建设的第一步是备料——打土坯、割苇子。每人每天要完成200块沉重的土坯才算合格。冰冷的泥水没过脚踝,一天劳作结束,众人的腰早已累得直不起来。
  繁重的体力消耗使每月44斤的粮食配额显得杯水车薪,于是姐妹们徒步前往更远的洼地,挖出苦涩的蒲根来充饥。即便条件如此艰苦,她们的队伍却奇迹般地壮大到了356人。
  李云鸥尤其记得割苇子的艰辛——在茫茫盐碱滩深处的中拐湖边,姐妹们脚踏着没膝的烂泥收割芦苇,而后一捆捆地背到数里外的公路旁。有一位寡言少语的军属,曾一次扛起60捆苇子,那摇摇晃晃的身影,好像苍茫天地间一座无言的丰碑。
  白天,李云鸥在工地上手把手地教大家砌筑技巧;夜晚,她为大家讲解建筑结构与施工流程。当姐妹们逐渐掌握了技术精髓,她果断推行流水作业法——将人员按工序分组,建成一栋房屋,人员便“流”向下一栋。经过不断摸索直至技艺精熟,工程队创造了7天建起一栋房的奇迹。
  鸿雁新村、油建南村、油建北村、红旗新村、东风新村……一幢幢由女性建造的土坯房屋在戈壁滩上拔地而起。这看似原始的聚落,成了克拉玛依这座城市的雏形。
  当大家迁入亲手建造的房屋时,那些因生冻疮而肿大的手指、被苇叶划破的伤口,还有被土坯压弯的脊背,都化为了满足的笑容。
  荒野上,风沙依旧肆虐,然而,屋内电灯的光芒已然亮起。这座城市的建设者们终于能够在“家”的庇佑下安然入眠——这一砖一瓦垒起的,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屋舍,更是他们心中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与追求。
  1962年,在“三八女子工程队”工作3年之后,李云鸥调到新疆石油管理局基建处工作,任综合科科长,继续为克拉玛依城市基础建设和油田建设服务。
  “20多年里,我亲身参与和推动了克拉玛依由‘人拉肩扛,人海战术挖土方’的建筑方式,到‘机械化、预制化、工厂化’的施工作业模式,也算是以微薄之力推进了克拉玛依城市基础建设的进程,这是我一生为之骄傲的荣耀。”李云鸥说。
  七十载光阴流转,如今,李云鸥亲手参与打下的地基上已然广厦林立、绿树成荫。站在鳞次栉比的高楼之间,88岁的李云鸥目光穿越时光烟尘,又一次定格在那张被岁月浸染的黑白合照上——葱茏的白杨树影下,10张年轻而坚毅的面庞上闪耀着理想的光芒。
  当被问及是否后悔当年的抉择时,老人的脸上泛起了一抹平静的笑意:“当年我是巴蜀求学人,如今,我‘不辞长作石油人’。”

责任编辑:陈晓丹
本期编辑:王丽媛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