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张冰 通讯员 王海林 实习生 胡潇文
7月12日,我市高层次人才工作室——董竞成工作室在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人民医院)揭牌。揭幕仪式上,由董竞成团队牵头研发的“人工智能+肿瘤病人院外管理随访与心理干预系统”(以下简称“干预系统”)在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人民医院)成功上线应用。
作为董竞成团队“慢病相对时空”公益医疗项目的首个应用系统,这一融合现代医学、传统医学、心理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项目,究竟有何独特之处?为何克拉玛依能成为全国首个上线应用的城市?
记者专访了该项目创始人、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领军者、全球顶尖科学家董竞成。
让治疗由被动变主动
记者:“慢病相对时空”这个概念最初是如何形成的?能否为我们详细讲述它的发展历程?
董竞成:这个概念的萌芽要追溯到十余年前。当时我在临床工作中注意到一个现象:很多肿瘤患者,即便是早期病例,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越严重的病例心理问题越严重。这引发了我的思考:心理状态是否会影响疾病的发展?
为此,我们开展了系列实验研究。研究结果令人震惊:当实验小鼠处于焦虑、抑郁状态时,其体内的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转移率显著提高。这个发现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干预应该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这些发现,我们开始构思一个全新的医疗模式。“慢病”这个称谓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发达国家,肿瘤常被称为慢性病,这种表述能有效减轻患者的恐惧感。而“相对时空”则取自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在用通俗语言解释其广义相对论时,大概的表述是:和美好事物相处时,两小时像20分钟;和恐怖事物相处时,20分钟像两小时。“慢病相对时空”就是指通过综合干预手段,将患者所处的焦虑、恐惧、紧张的负面时空环境,转化为积极向上、温暖舒缓的疗愈时空。
记者:与传统肿瘤患者俱乐部相比,“慢病相对时空”项目有哪些独特之处?
董竞成: 这个项目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是一个正规的医疗项目,由专业医疗团队全程主导。她们既是中西医结合专家,又是持证心理咨询师,这种复合型人才保证了项目的专业性。
其次,这是一个完全公益性的医疗项目。患者可以免费获得心理咨询、音乐治疗、艺术疗愈等全方位服务,同时还能得到规范的诊断、治疗、用药指导和随访管理。
最重要的是,我们实现了治疗场景的突破。传统的医疗行为局限在医院,而我们把医疗活动延伸到了社区、家庭,乃至患者的心灵。通过群体干预、心理调适等方式,激发患者自身的抗病能力,实现从“被动接受治疗”到“主动参与抗病和康复”的转变。这就是“慢病相对时空”的科学内涵,也是未来医学所追求的境界。
记者:目前该项目在全国的推行情况如何?
董竞成:目前该项目已在上海、广东、新疆、湖北等地成功推广。值得一提的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开展该项目三年来,在临床治疗、科研创新、医学教育、医学人文等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记者:您在揭牌仪式上提到,“干预系统”不到一年就研发成功,请问是如何做到的?
董竞成:这一系统能够快速研发成功,主要得益于三个关键因素:首先,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为项目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基础;其次,我们拥有一支由临床医学专家、数据科学家和信息技术工程师组成的跨学科团队;最重要的是,我们充分整合了我国一些优秀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数据及信息化建设经验。
记者:该系统有哪些亮点?
董竞成:我认为该系统主要有三大亮点。第一,创新性地构建了“1+2+N”的智慧医疗体系,即以健康管理平台为核心,打通医生端和患者端,实现了诊疗、康复、心理关怀、科研等全场景覆盖;第二,该系统基于全国乃至全球顶尖医院的数千万份优质病例数据,建立了涵盖5000多种疾病、100多万医学知识点和两万多种药物的医学知识图谱,其智能诊疗功能已达到资深专家水平;第三,该系统特别适合解决北方地区严寒、酷暑、大风等极端天气下的就医难题,为肿瘤等慢性病患者提供了一种更加具有人文情怀的就医模式。
总而言之,该系统不仅为克拉玛依打造了未来慢性病医疗的示范样板,更开创了“医学+社会+心理+科研”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代表了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方向。
记者:为什么会选择克拉玛依作为“干预系统”首个上线应用的城市?
董竞成:选择克拉玛依是经过多方考量的结果,可以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
从硬件条件来看,克拉玛依具备强大的算力支撑,为人工智能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坚实基础。而且,克拉玛依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也处于新疆前列。
从政策环境看,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对医疗卫生健康事业高度重视,市领导对医学未来的发展有着深刻理解,对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和推广有着非同凡响的战略性思考,并在实践中给予大力支持。
从医疗需求看,北疆地区地广人稀、冬季气候寒冷,一些慢性病患者,尤其是肿瘤患者前往医院就诊路途不便。有时候患者可能只是想咨询一些简单的小问题,但是也不得不冒着严寒出行。“干预系统”上线后,就可以帮助这部分患者减少奔波之苦。
据我所知,7月12日启用当天就有30多位患者接入系统,目前的反馈非常积极。
记者:哪些患者可以加入该项目?
董竞成:现阶段主要以癌症患者为主,随着项目的推进,会逐渐把所有慢性病种纳入其中。
人工智能为翼,人才为根
记者: 人工智能技术在这个系统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董竞成:人工智能是这个系统的核心技术支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智能随访系统。患者可以通过该系统实时上传各项指标,系统会自动分析数据变化趋势。当发现异常时,会立即提醒医生关注。
其次是心理状态监测。我们开发的情绪识别算法可以分析患者的语言特征、行为模式,及时发现抑郁或焦虑倾向。
第三是个性化干预。根据每位患者的特点,在正规基础治疗的前提下,系统会智能推荐合适的心理、音乐、绘画、运动等干预方案。这些方案都经过严格的医学验证,确保安全有效。
记者:您在克拉玛依设立人才工作室的初衷是什么?有哪些具体规划?
董竞成:人才工作室的设立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首要任务是培养本土医疗人才。虽然我已经来过克拉玛依很多次,但仅靠我一个人或者团队的力量是不够的。为此,我们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将先进技术和方法留在本地,并制订了系统的培训计划,为当地培养人才。正如援疆工作的核心理念所要求的,我们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
其次是提升整体诊疗水平。工作室将重点开展三项工作:规范肿瘤诊疗流程、推广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提升心理干预技能。我们会不定期组织疑难病例讨论,帮助本地医生提升临床能力。
第三是推动科研创新。我们正在建立肿瘤患者队列,开展长期随访研究。这些一手资料不仅能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更能为克拉玛依培养一支研究型医疗团队。
>>>相关链接
董竞成简介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复旦大学国家“双一流”及上海市高峰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带头人,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临床、基础)主任,世界卫生组织复旦大学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肺病、肿瘤、老年病的诊治及相关基础研究以及中药新药的开发,曾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